所屬欄目:智能科學技術論文 發布日期:2018-02-26 10:44 熱度: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二者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連的,本文以IST學科發展為例,探討了IST學科的發展現狀,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創新科技》雜志是省科技廳主管的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級期刊,主旨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內容追求新穎、哲理、實用。
針對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在分析取得成績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本專業發展的某些策略思考,包括以大聯合促進大發展,以高標準修訂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以精品意識創建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以大力氣加強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以高標準搞好教師隊伍建設,以及申報設立IST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繼續申報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等。這些策略對于本專業和學科建設會產生積極影響。
1現狀分析
我國的智能科學與技術(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IST)專業創辦至今已有8年歷史了。它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現在全國已有近20所大學試辦這個新專業[1-2]。應該說,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8年征途并不平坦,開拓者們也為之付出了艱辛和心血。現在,我們至少可以說,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再不是“嬰兒”,而是“小學生”了。然而,我們需要繼續努力,上好中學、大學以及研究生課程,邁上專業建設的新征途,攀登學科建設的新高峰。
在IST專業建設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起了重要的帶頭作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及其教育工作委員會等工作委員會和專業委員會發揮了很好的組織作用[3-4]。他們齊心協力,默默奉獻,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開創性工作,值得充分肯定。現已有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開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培養出IST專業的畢業生。也就是說,我們有了IST專業的第一代“產品”了。然而,我們的IST專業還是有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發展速度比預料的要慢,發展規模不如預期的大,發展目標還有待進一步明確。筆者試圖概括我國IST專業發展的喜與憂,探討發展戰略,為IST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出謀獻策,供同行討論與參考。
2喜憂參半
如上所說,我國IST專業的發展既取得可喜成果,又存在某些憂慮,即喜憂參半。下面擬就IST專業的辦學成績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1主要成績
歸納起來,8年來,我國IST專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績包括下列各點。
1) 申報并獲準試辦IST專業,促進信息科學和智能科學的發展,為國內外信息科學學科建設開辟了一個新的增長點。
2) 在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IST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專業建設建立了基本框架[5-6]。
3) 結合IST的專業特點和教育發展要求,初步規范了IST專業課程設置,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大批成果[7-8]。
4) 編寫了一批具有明顯特色的相關教材,為新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源,起到較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7,9]。許多學校在實驗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討,并積累了不少經驗,值得推廣與借鑒[10-12]。
5) 聚集了一群有志于智能科學技術教育的教師,形成了一支熱愛教育、樂于奉獻、熟悉業務的師資隊伍,為IST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6) 經常組織本專業的教育與教學研討會和座談會,進行全國性或校際間的交流,總結心得體會,共同提高,使IST專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7) 培養出一批基本掌握智能科學技術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工作能力的本科畢業生,為國家輸送有特色的急需的建設人才。
8) 為爭取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重要進展,為IST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創造重要條件[13]。2瓶頸問題
概括地說,IST專業建設和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涉及如下幾點。
1) 專業規模和發展速度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仍停留在“試辦”狀態。
到目前為止,全國試辦IST專業的學校已近20所,已初具規模,“閃亮登場”。然而,本專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不盡人意,離“大發展”的預期結果尚有較大差距。
2) 辦學主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跨學科大聯合的氛圍。
如前所述,北京大學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對IST專業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帶頭和組織作用。由于IST專業具有高度跨學科等重要特點,單純依靠某一兩個現有專業來“派生”和由一兩個學會來“催生”IST新專業,是難以快速發展和如愿以償的。現有專業或學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其他學會間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有改進之處。
3) 教學大綱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存在差距,有待更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4](以下簡稱《綱要》)是我國“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戰略部署。《綱要》中許多新思路是我們以前沒有想過的。IST的教學大綱需要按《綱要》的要求進行大刀闊斧的修訂,力求符合《綱要》精神。
4) 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亟待加強。
在新專業建設初期,實驗室建設投入經費有限,這對開展實驗教學有些不利影響。一些學校的實驗未能滿足IST專業各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5)IST專業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急需探討與建立。
產學研結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項經驗。《綱要》也強調“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對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雖然有許多企事業行業適合IST專業就業,但該專業不像機電、化工、通信、冶金等專業那樣有比較對口的實習和就業企業。因此,探討與建立IST專業的產學研結合模式,也是一項比較艱難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3發展策略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以下特就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戰略提出若干思考。
1) 樹立“大智能科學技術”思想,突破單個學會的局限性,通過大聯合、大合作,實現大團結、大發展。
一個專業要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發揮該專業的特有作用,沒有足夠大的規模是不行的。例如,自動化、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等專業,全國有數以千計的大學開設。我們是否可以設定IST專業發展規模的第一個目標,即爭取在5~10年內,有50~100所大學開設該專業?如果能夠實現這個目標,IST專業就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大道。到那時或者更早一些時日,“試辦”也就必然被“正辦”所取代。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數大學強調“辦學資源有限”,不大愿意支持申報新的專業,這對IST專業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我校的IST專業就是經過3年努力,才向國家教育部呈交《高等學校增設專業申請表》的。
我們需要把圈子搞大些,進行跨學科的大聯合,集思廣益,合作共贏,謀求IST專業的發展大計。基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的學科特色,由CAAI牽頭組織申報IST專業及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是順理成章的。同時,單個學會也有局限性,雖不能說是“勢單力薄”,但力量不如合作的強大。提倡和實現多學會聯合舉辦智能科學技術教育教學研討會,以及多學科聯合申報與建設IST專業,將克服原有局限性,并以大聯合促進大發展,應視為一種可行策略。在今后的IST辦學過程中,我們需要主動加強與相關學會(含一級學會和二級學會)和高等學校(含重點學校和一般學校)的聯系與合作,力爭辦好已有的IST專業,創造經驗,擴大輻射作用和積極影響,爭取有更多的高校申報與加入IST專業行列。
2) 再接再厲申報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力爭獲得批準。
在全國同行及多個學會有代表性的專家建議和支持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及其教育工作委員會積極組織一批有識之士,從事“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的論證和申報工作,并取得重大進展。由于一些原因,申報工作在最后階段未獲通過與批準,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的獲得,必將為IST專業提供更為寬闊的發展空間,使IST專業攀登新的高峰。
3) 申報成立“高等學校智能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并爭取改“試辦”為“正辦”。
目前,國家教育部的專業設置分為“一般”專業和“試辦”專業兩種。絕大多數專業屬于“一般”專業,只有少數專業為“試辦”專業。顧名思義,“試辦”者為“試驗辦學”,經過一定時間的試驗后,成功者就可“轉正”為一般專業;不成功者就可能被取消“試辦”資格。當務之急,是要把“試辦”的IST專業辦好,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力爭早日去掉“試辦”帽子。同時,作好必要和充分的準備,盡早向國家教育部申報成立“高等學校智能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便得到教育部相關部門的更多指導,并通過“教指委”與兄弟專業交流,更好地學習兄弟專業的辦學經驗。
4) 高標準嚴要求,全面修訂IST專業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以適應國家對智能科學和智能自動化高層人才的需要。
《綱要》中提出的“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以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等思想和教改措施,對于我們轉變辦學觀念和進行教學改革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我們需要以高屋建瓴的姿態認真深入學習,聯系IST的專業實際,注重創新,進一步修訂教學大綱和課程體系,以期更好地滿足國家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各校在修訂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時,要注意保持不同學校的共性與本校的個性特色。
5) 樹立精品意識,創建更多的精品課程,編寫富有特色和體現創新的IST各類教材。
由于辦學歷史較短,辦學規模較小,IST專業的教材建設遠未達到精品境界。隨著時間的推進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在教材使用中積累的經驗和吸取其他相關專業精品課程教材的編寫經驗,這個問題可望逐步獲得解決。我們一定要對IST專業的精品課程建設及其教材建設,包括基礎教材、專業基礎教材、專業教材和實驗教材等給予高度重視。
6) 下大力氣加強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
IST專業是一門前沿交叉學科,也是一門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科。無論是學習和深入理解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都離不開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我們可以把網絡教學看做是一種更加先進的實驗教學,它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夠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取更強的能力。
在新專業建設初期,實驗室建設的投入經費有限對開展實驗教學有些不利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設計好實驗項目,充分發揮有限的實驗室建設經費的作用,盡可能開設出本專業教學急需的實驗內容;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其他“傳統”專業實驗室或公共實驗室,以彌補現有IST專業實驗室的不足。
建設與發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還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問題,如建設一流教師隊伍、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管理、探索產學研結合模式、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等。這些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都是IST專業發展值得思考的內容。
4結語
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已取得可喜成績,但與整個學科和專業的長遠發展目標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和不少問題。如果能夠突破現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和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局限性,樹立智能科學技術大學科思想,實現更廣泛的大聯合,并采取切實措施擴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我們的學科和專業就有望獲得更快的發展。
一級學科博士點對于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繼續申報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并在申報過程中最廣泛地團結相關學科和學會的專家學者,爭取理解與支持。
上述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關鍵問題,需要我們轉變觀念,樹立本專業的科學發展觀。如果在這兩方面
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那么專業發展的其他問題,如改變專業“試辦”為“正辦”、申報成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貫徹執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及課程與教材改革等,就可能迎刃而解。
只要我們再接再厲,團結一心,求真務實,科學發展,我們的IST專業就一定能夠越辦越強,越辦越好,辦成有特色、有影響的專業,辦成一流的專業。
文章標題: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戰略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dianxin/zhineng/3794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