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09:05:24
中國音樂學最新期刊目錄
中國民族器樂學科體系的闡釋及相關思考————作者:李景俠;
摘要: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學科體系是一個以演奏藝術為核心而構建的系統。作為一個構成性空間,其結構實質是由多個相關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本文闡釋關于構建中國民族器樂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的思考,特別提出增加“實踐體系”,并分析其對民族器樂學科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點線互映 數理同源——高為杰《雨林奇景——點與線的隨想》音高組織探賾————作者:唐小波;
摘要:高為杰先生在《雨林奇景》中將幾何中“點、線、面”基本要素中的“點和線”作為副標題,既是身臨雨林時為景致的迷幻所感——一種隱喻和象征,也是數學之數列、物理之成像、化學微觀粒子之運動的數理體現,筆者擬以作品中運用的數理思維來探尋其音高組織的高度嚴謹性與數理運用的精致性
從復排版《二泉》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的傳承與創新————作者:喬邦利;王可;
摘要: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設,除了在舞臺實踐話語體系方面不斷完善之外,還必須在理論研究話語體系、人才培養話語體系以及學科建設話語體系等方面具備豐富而穩定的成果支撐。復排版《二泉》的排演成功,既是對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內在規律和優秀傳統的遵守與堅持,也是對實踐教學平臺及其體制機制建設的大膽探索與創新,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歌劇表演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集樂器珍萃(九)
摘要:<正>~
由宋代文獻記載看燕樂所用七聲————作者:楊善武;
摘要:燕樂調以唐律夾鐘為黃鐘解讀不出“燕樂音階”,蔡元定“證俗失存古義”未表明燕樂所用為雅樂七聲。“變位于變徵,閏位于變宮”之說,有著宋代文獻的依據,但并不完全符合燕樂實際。“變為清角而非變徵,閏為清羽而非變宮”之說,只存在部分真理性,“變為清角”是對的,“閏為清羽”則是錯的。按照蔡元定“四變為宮”“七閏為角”的論述,燕樂所用音階只能是含有純四級清角及大七級變宮的清樂觀念七聲
空前盛會:為建立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而奮斗——“1957年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歷史追索與學術論評————作者:郭克儉;
摘要:1957年2月5日至21日,文化部在京召開了“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會議圍繞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學習蘇聯及其他國家聲樂教學的先進經驗,聲樂的生理與衛生的科學基礎,聲樂課教學大綱的制訂和“民族歌唱班”開設等問題,通過聆聽聲樂專家學術報告、觀摩教學現場匯報、暢談各自聲樂研究與教學實踐心得等形式,系統梳理了中國傳統聲樂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全面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七年來的聲樂教學工作實績,進一步...
茶馬古道民間音樂的變遷及其文化動因——以云南大理地區“趕馬調”為例————作者:張璐;
摘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以具象的音樂文化研究為載體,對加強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茶馬古道這條從商貿之路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的文化通道上,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趕馬調”音樂類型,基于音樂符號、敘事文本等因素分析其當代變遷,闡釋民間藝人如何通過音樂建構集體認同,又如何重塑其內容以表述自己變化的文化身份
江南絲竹竹笛表演風格研究————作者:范臨風;
摘要:竹笛作為江南絲竹音樂中的核心樂器,以其獨特的音響特性和精湛的演奏技巧,確立了其在江南絲竹中的中心角色。本文通過對江南絲竹竹笛表演至關重要的兩個因素,即竹笛的潤飾方式“加花”和竹笛演奏技法最關鍵的一環“氣息”的剖析,試圖重新解析江南絲竹竹笛演奏風格和審美旨趣,希望能為江南絲竹在當下的教學傳承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演奏技法組織對揚琴專屬語匯的提升——以項祖華《林沖夜奔》器樂化創編為例————作者:莊錦龍;
摘要:在揚琴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演奏家的創編與表演對揚琴從伴奏走向獨奏、形成專屬語匯、進入專業創作領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以揚琴演奏家項祖華創編的《林沖夜奔》為例,結合音樂表演和解析性音樂分析,從半音化的音高安排,音區、音色的布局,演奏技法、音型化與體態律動的設計三方面,闡述揚琴演奏從技法組織到專屬語匯的提升過程,并為當代揚琴音樂創作提供器樂化方式的寫作參考
中國塔吉克音樂的形態與生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楊蔭瀏講壇”(第139期)
摘要:<正>~
《琴論綴新》
摘要:<正>《琴論綴新》是北京古琴研究會編輯的琴學研究刊物。該刊物共四集,分別于1962年、1963年、1964年、1981年出版,其主要內容涵蓋琴曲、琴譜、打譜與移植等諸多議題,如第一集集中于《胡笳十八拍》的研究與發掘,第二集側重于傳統琴曲的整理與研究,第三集通過打譜、移植等經驗交流拓寬琴學研究維度,第四集標志著琴學在新時期的百廢待興和對國際交流的重啟。《琴論綴新》的論題不僅體現了琴學論域的擴展,亦體...
《弦管弘藝人——蘇統謀》
摘要:<正>福建南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蘇統謀,曾獲晉江市政府星光文藝傳承獎,被中國文聯、福建省文聯頒授“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年”和“從事福建文藝工作60年”紀念章,2020年6月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榮譽稱號。本書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1.南音世家的浸潤及傳統、堅實的南音基本功之養成;2.艱辛但卻扎實的成長之路;3.成績斐然的木偶劇團時期;4.奠定人脈網絡基礎的文化局工作...
“三交史”視域下宋代禮樂文明統一性探究————作者:薛培;
摘要:禮樂文明肇始于中原地區,被后世奉為圭臬,數千年間以制度形式深刻影響著周邊民族,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宋遼夏金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時期之一,宋朝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通過朝貢、戰爭、賞賜、移民等多種方式進入周邊地區。諸政權在“天下秩序”的共同理念下依政治之需制禮作樂,一方面,禮樂文化的民族“禮俗性”凸顯,不同場域禮樂實踐蘊含的正統觀念與朝貢體系始終指向大一統之格局,禮樂內涵...
隱耀之珠——劉歆異徑管律的設計智慧————作者:史凱敏;
摘要:在律學發展史上,異徑管律是解決管口校正問題的重要方法。早在《漢書·律歷志》中已載劉歆異徑管律的設計,但由于記錄簡略,被后人所誤解和忽視,致其隱沒于歷史塵埃。劉歆律的設計,與其歷律度量衡五法一體的鐘律理論密切相關,他通過一套以數為橋梁的律—易—歷同構理論,闡釋“爻律”通天道、卜吉兇的邏輯,提供歷律度量衡制度的合法性。新莽無射律管與漢代計量文物不但證明劉歆黃鐘律的形制大小符合文獻記載,還證明這是一套用...
李之藻《頖宮禮樂疏》因襲朱載堉著作考————作者:王旭;
摘要:明代李之藻的《頖宮禮樂疏》是一部考訂地方官學祭孔祀典與鄉飲、鄉射二禮的文獻,《四庫提要》等對其贊譽有加。筆者通過全面梳理《頖宮禮樂疏》與朱載堉著作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揭示《頖宮禮樂疏》因襲朱載堉文(圖、譜),且存在遺漏、謬誤、斷章取義、自相矛盾等問題。李氏在行文間雖偶有提及“鄭世子”及《律呂精義》,卻沒有如實表述朱載堉著作對《頖宮禮樂疏》一書的影響及作用,甚至有抑朱揚己之意,體現不實學風
士君子精神——中國古琴藝術文化的核心要義————作者:秦序;
摘要:古琴作為中國古代士階層特有的樂器,是士君子精神的重要載體和象征。孔子終身彈琴不輟,并以“樂教”為核心,其教學目標正是努力培養完美的士君子。歷史悠久、積累豐厚的中國琴樂藝術及相關文化傳統是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士君子精神則是“琴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古琴文化精神中不可忽視的核心要義,我們應認真傳承并弘揚這一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民間歌唱中的情感與情動——以兩性對歌為例————作者:肖璇;
摘要:伏脈于音聲之下的情感與情動作為重要的音樂體驗維度在音樂表演研究中仍付闕如,面對心、音、話中建立相思相愛關系的兩性對歌,即是回答“虛實相交”“同聲相應”的音情和語情如何形塑對歌視聽景觀和歌唱感受。而對歌過程的關注又讓我們折返到音聲符號和結構表征的能量強弱、交互避讓的互動場景中,并與現有的“非表征性”情動理論進行對話。因為無論兩性對歌的“回力球”旋法,還是首尾相疊、托腔接應的音聲涌動,都是“情和、意和...
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三屆學術提名發布儀式暨交流座談會
摘要:<正>~
人工智能界域的音樂現象描述與美學反思————作者:宋瑾;
摘要:工業革命帶來了人類體力勞動的解放,人工智能帶來了人類腦力勞動的解放。已知AI能作曲和表演,亦知它尚不具備審美體驗的主體性。迄今為止它的音樂創作并未達到高端水平,但已經為人類提供了新的審美資源。經過不斷改良,AI將逐漸完善,或許具備審美能力和經驗,作曲和表演甚至能與音樂高人比肩,或超越人類,為人類提供更佳的音樂美食。即便如此,人類仍然擁有不可替代的獨享生命專利:人的創造過程及其即時即地的綜合條件無法...
音樂教育研究的三重邏輯:歷史、實證與解釋——以國際音樂教育核心期刊研究為例————作者:鄭依萌;
摘要:音樂教育研究方法作為研究音樂教育現象的工具和路徑,近年來越來越得到學界的重視,但音樂教育研究方法需要遵循什么樣的研究邏輯,卻少有人加以辨析。國內許多音樂教育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大多僅關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質性還是量化的,或籠統奉“科學”為研究方法之圭臬,忽視了研究方法選擇所不可或缺的依據,導致方法凌駕于“存在”之上諸多問題。本文提出音樂教育研究方法需要遵循音樂教育研究的三重邏輯,即厘清研究問題及對象...
中國音樂學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郵箱投稿,三個月,石沉大海。
2024-03-16 22:35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