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10:05:12
制冷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冷媒相變對大容量鋰離子電池溫控的影響————作者:陳清華;吳瑞龍;季家東;束凡;
摘要:為研究冷媒相變對鋰離子電池溫控的影響規律,制定直冷系統散熱方案,建立電熱耦合模型模擬電池生熱,采用Lee模型模擬冷媒相變過程。并利用實驗對模型可靠性進行驗證,誤差在3%以內。對不同工況下的直冷系統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口琴式冷板的不同邊界條件、并聯式和蛇形冷板的流道結構對直冷系統溫控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2倍率工況下,直冷系統最高溫度及溫差分別比液冷系統降低7.12%和58.86%。蒸發溫度從10℃升...
數據中心空氣冷卻器的通道傳熱強化技術研究————作者:王子星;陶文銓;
摘要:通過數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傳統球冠丁胞以及3種新型丁胞(橢球冠形、圓角棒形、圓角梯形)在數據中心空氣冷卻器換熱芯中應用的流動與傳熱強化特性,所研究Re范圍為5 728~11 176。結果表明:傳統球冠丁胞的傳熱強化能力有限,其最大PEC(性能評價指標)為1.067(球冠丁胞R15h2,Re=8 383)。而相較于球冠丁胞,3種新型丁胞通道中的高流速區域均更加靠近壁面,使得壁面邊界層更薄,從而強化了傳熱...
基于熱管與熱泵直接換熱式蒸發-冷凝器設計計算及性能測試————作者:藺維杰;岑繼文;Abdullah Hassan;蔣方明;
摘要:采用超長重力熱管與熱泵相結合進行中深層地熱開發用于供暖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不破壞地下水環境等優點,而熱泵系統的蒸發器與重力熱管冷凝段直接換熱可減少換熱環節,提高系統的供熱效率。鑒于此,研制了U型結構蒸發-冷凝器,并通過搭建熱泵與熱管相結合的實驗平臺,研究了蒸發-冷凝器的換熱性能,發現當熱泵側工質走管程時其傳熱系數可達2 037.92 W/(m2·℃)。基于均相流模型,將兩相流...
基于太陽能的適用于嚴寒條件的復溫睡袋設計及實驗研究————作者:王峙鍇;王瑜;李好奇;張中元;蓋怡冰;白子熠;
摘要:為了應對嚴寒環境下傷員的失溫癥狀,通過利用相變恒溫材料ODE@CaF2MPCMs和Cu2O@n-C20在低溫時發生相變放出熱量,設計了一種基于太陽能的適用于嚴寒條件的傷員復溫睡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熱水模擬熱源實驗和真人實驗。結果表明:在熱水模擬實驗中,睡袋在環境溫度為0、4、8℃,相變材料初始溫度為40℃的工況下,1 h內37℃溫...
含梯度TPMS骨架石蠟腔體凝固特性數值模擬研究————作者:馬超富;陳寶明;見禹;仲崇龍;李鴻臣;
摘要:通過三周期極小曲面法(TPMS)構建均勻金屬骨架和梯度孔隙率骨架。基于孔隙尺度,采用有限元方法數值模擬含金屬骨架的相變材料的凝固過程,并與純石蠟腔體的凝固過程進行對比,考察復合相變材料凝固中骨架結構的影響規律。對凝固過程中固液相變界面、整體固相率,瞬時固化速率、冷源壁面Nu數、儲冷性能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表明:在相變腔體中加入TPMS骨架,對固液形變過程影響顯著,其中孔隙率為0.78的相變腔體...
細胞微液滴可控快速降溫及復溫的凍存系統研究————作者:胡健;黨航宇;占太杰;崔夢冬;韓恒鑫;郭寧;胥義;
摘要:細胞微液滴的玻璃化保存方法在低溫保存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但微液滴玻璃化過程還存在降溫/復溫過程不可控等局限性。采用移動滑臺升降,結合焦耳熱復溫方法搭建用于細胞微液滴玻璃化過程可控快速降溫及復溫的凍存系統,該系統通過調節浸入液氮的速度實現快速、可控降溫,并通過控制焦耳熱的加熱時間、電流大小實現高速率復溫過程,實現微液滴的玻璃化過程并顯著避免了液滴復溫過程的反玻璃化對細胞的損傷。結果表明:該系統可控制降...
微通道液液兩相彈狀流傳熱的研究進展————作者:莊曉如;李翔;楊智;
摘要:高熱流密度散熱是當前微電子器件高效穩定運行的關鍵問題,微通道液液兩相流動傳熱技術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首先,綜述了微通道液液兩相流型的分類,其中彈狀流相比于其他流型,具有顯著的強化傳熱傳質性能,是微通道液液兩相流動中的重要流態。其次,對微通道液液兩相彈狀流傳熱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并提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科學問題:現有研究大多依賴于數值模擬方法,相關的實驗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的數值計算模型通常...
基于模型辨識方法的建筑供暖系統能耗預測研究————作者:曲明璐;杜尚赫;張欣林;于震;李懷;
摘要: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深入分析樓宇產生的時間序列歷史數據,通過基于黑箱模型競爭尋優的算法,開發了一種通用的模型辨識方法,通過多項式回歸、人工神經網絡、極端梯度提升3種機器學習方法競爭尋優確定最終的辨識模型。以北京市某近零能耗辦公建筑為研究對象,基于建筑歷史數據和TRNSYS供暖系統仿真模型數據,通過開發的模型辨識方法建立了建筑的負荷預測模型和設備能耗模型,在部署期間預測R2值和總能...
超聲植冰用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凍存的研究————作者:徐強;李維杰;彭正鑫;丁偉;林春燕;申敬;周新麗;
摘要: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s)是重要的免疫細胞資源,但傳統的慢速冷凍方法延緩了PBMCs的增殖,且導致T細胞亞群的損傷,因此急需開發新的凍存工藝,有效保護PBMCs的活性和功能。通過超聲植冰的方式對PBMCs凍存工藝進行優化,使用流式細胞術對凍存后的PBMCs中的T細胞亞型進行分析。搭建了超聲波植冰裝置,通過超聲波發生設備與程序降溫儀相結合,實現了無接觸式植冰。結果表明:引入超聲植冰的凍存工藝對P...
入口鋁管內徑對電池冷卻器換熱性能的影響————作者:馬國浩;盧曦;郭佳琳;
摘要:基于兩器(蒸發器、冷凝器)系統臺架,對制冷劑側入口鋁管內徑分別為5、8、12、15 mm的電池冷卻器換熱性能進行實驗,研究了不同入口鋁管內徑對該電池冷卻器壓降和換熱功率的影響。在兩種不同的工況條件下,該電池冷卻器入口鋁管內徑從5 mm增至8 mm的過程中,工況1(制冷劑側:閥前壓力2 MPa、閥前過冷度5℃、出口壓力0.4 MPa,出口過熱度5℃;冷卻液側:入口溫度25℃、流量16 L/min)壓...
R1233zd(E)在非等寬并聯微通道內的流動沸騰傳熱實驗研究————作者:蔡華宇;方奕棟;盧娣;蔣陳涵;
摘要:本文對R1233zd(E)在等寬和非等寬并聯微通道內的過冷流動沸騰進行了實驗研究,在不同過冷度、質量通量及熱流密度條件下對比分析了兩種通道結構的傳熱特性。實驗結果表明:非等寬并聯微通道中核態沸騰的起始(ONB)更早,并且可以保持較低的壁溫。質量流量為1 263 kg/(m2·s)時,非等寬并聯微通道的壁面過熱度比等寬并聯微通道低3.2℃。同時,非等寬并聯微通道的整體傳熱性能更...
基于R1234yf/R116/R14混合工質三級自復疊制冷系統性能模擬————作者:劉陽;芮勝軍;曹嘉旭;賀滔;
摘要:為研究新型環�;旌现评鋭┑男阅埽捎没つM軟件Aspen Plus,針對三級自復疊制冷系統,模擬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工質R1234yf/R116/R14在不同組分配比下的壓縮機排氣溫度、壓縮功、蒸發器蒸發溫度、系統制冷量和COP,通過已有實驗數據對比驗證了模型的準確性,對模擬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組分配比下,壓縮機工況和蒸發溫度較為接近,而組分配比為0.50/0.27/0.23時,系...
凝膠基除濕換熱器研究及結構優化————作者:雷小平;張華;王佳韻;
摘要:除濕換熱器(DCHE)在除濕領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因缺少高效的吸附劑材料及除濕換熱器的優化設計,當前除濕技術的效率有待提升。開發了高效的凝膠復合材料,搭建了除濕實驗平臺,并基于材料特性在COMSOL中建立了凝膠基除濕換熱器物理模型,以吸附劑涂層厚度、翅片間距、空氣通道長度這3個參數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除濕性能進行了優化并完成實驗驗證。研究發現,凝膠基除濕換熱器分別在涂層厚度為0.4 mm...
液氫冷鏈物流車相變蓄冷換熱器的數值模擬————作者:祖斌杰;廖全;甘峻溢;
摘要:提出了一款應用于液氫冷鏈物流車相變蓄冷的同軸式螺旋管換熱器,建立了該換熱器的三維熱流耦合數值分析模型。模擬計算并獲得了氫氣質量流量、載冷劑質量流量等參數對載冷劑出口溫度和換熱器內相變蓄冷凝固質量的影響規律。計算結果表明:載冷劑出口溫度和蓄冷凝固質量與氫氣質量流量、載冷劑質量流量等參數密切相關,隨著換熱器內氫氣與載冷劑瞬態傳熱過程的持續進行,載冷劑出口溫度和蓄冷凝固質量均會經歷快速變化后逐漸趨于穩定...
基于平行板電容器原理的智能除霜控制研究————作者:李光野;趙松松;劉斌;劉創創;王齊;秦豪;鮑勇;
摘要:針對蒸發器在結霜工況中出現“誤除霜”的問題,提出一種基于平行板電容器原理的新型智能除霜控制策略,并建立蒸發器結霜-除霜過程平行板電容器數學模型,理論分析了空氣/冰霜/水中間介質的占比對電容值的影響規律。電容值在結霜過程中呈線性緩慢增長,而在除霜過程中先升后降。以冷庫蒸發器作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電容除霜控制系統,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電容值變化趨勢相一致。結果表明:32.0 pF與19.0 pF可分別作為...
溫敏復合吸附劑的水蒸氣動態吸脫附性能研究————作者:王瑋寧;鄭旭;易志翔;胡鵬;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淡水短缺和能源匱乏危機。降低空調系統中處理熱濕負荷的能耗和解決全球性缺水問題成為亟需關注的重大議題。吸附劑的動態吸脫附性能對吸附式空氣取水系統和除濕換熱器空調系統的熱濕傳遞特性具有重要影響。對摻雜納米銅粉、納米銀粉和納米石墨烯等不同導熱材料的溫敏復合材料的動態吸附和脫附性能進行了研究,并對最優材料的理論日產水能力展開分析。結果表明:摻雜納米石墨烯的溫敏材料...
R290替代R134a新能源汽車壓縮機仿真分析和實驗研究————作者:陳建紅;陶樂仁;黃理浩;王笑菲;李興江;陳浩南;
摘要:由于新能源汽車的驅動方式與傳統汽車不同,新能源汽車的電力來源方式可以多樣化。由于制冷劑R290的全球變暖潛值(GWP)和臭氧消耗潛值(ODP)比R134a低,R290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空調發展的重要選擇之一。通過搭建一套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性能測試系統,針對不同的蒸發溫度、冷凝溫度、壓縮機轉速等,研究了不同工況下兩種制冷劑R134a和R290的壓縮機性能,并分析了兩種制冷劑的仿真預測值和實驗值的變化...
蓄冷用二氧化鈦-脲醛樹脂復合殼層相變微膠囊的制備及性能————作者:黃志國;孫志高;沈天鋒;
摘要:結合有機殼層和無機殼層的優點,利用“兩步法”制備了二氧化鈦-脲醛樹脂復合殼層相變微膠囊(TiO2-UF@Tet微膠囊),研究了納米TiO2對復合殼層相變微膠囊性能的影響。借助生物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傅里葉紅外光譜儀、能譜分析儀、差示掃描量熱儀和熱重分析儀等對相變微膠囊的形貌、化學組成和熱力學性質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兩步法”制備的微膠囊具有良好的復合殼層結構;隨著TiO2添加量的增加,微膠...
基于湖/河水的跨季節/天混合儲熱技術實踐與優化————作者:楊曙川;殷勇高;李曉;趙棟霖;崔夢穎;
摘要:熱泵技術因其電熱轉換的高效性,已成為中低溫供暖領域的主要路徑。然而北方冬季缺少穩定熱源,因此需要將城市范圍內的熱源進行跨季節存儲,以保證熱泵系統供暖的穩定性�;陴^陶地區河水跨季節/天儲熱工程,利用TRNSYS搭建仿真模型,在固定場地面積限制下對蓄熱體各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并對跨天儲熱的配置與策略進行優化。結果表明:運行10 a后,蓄熱體溫升達到3.2℃,有效防止了土壤熱失衡;埋管間距與深度對系統...
基于機械過冷的雙溫蒸發CO2數據中心冷卻供熱系統性能————作者:代寶民;孔子昻;劉圣春;錢家寶;李偉鋒;章立標;
摘要:為實現數據中心綠色高效制冷,并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提出了集成機械過冷和雙溫蒸發技術的CO2數據中心冷卻供熱系統(DMS-DE)。建立了系統熱力學和碳排放特性分析模型,并與基本CO2系統(Base)和單溫蒸發機械過冷CO2系統(DMS-SE)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DMS-DE存在最大COP(性能系數)、最優過冷度和排氣壓力。采用機械...
第七編 工業技術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