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7 23:05:03
文稿的撰寫要求
1 文題:應簡明確切地反映論文的特定內容,不宜用副標題,一般不超過25字,盡量不用代號或人們不太熟悉的縮寫等。
2 作者署名和工作單位:作者應是參與研究工作并能解答文中問題、對文稿內容負責者,是論文的法定權人和責任者。作者署名的順序應按其對論文的貢獻大小排列。作者名后加用圓括號,括號內注明作者單位全稱,并注明所在省(自治區)、城市(縣)名及郵政編碼。作者如來自多個單位,請在第一作者姓名的右上角標注1,其他單位作者按順序在其姓名的右上角標注2、3、4等,并分別將單位名稱按數字順序排列,且在各單位名稱前加注相應數字。原則上,投稿后不應更換或增刪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
3 摘要及關鍵詞:中文摘要一般為300~500字并需附上對應的英文摘要。摘要按結構式撰寫,即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參見本刊2020年各期實例)。關鍵詞一般為3~8個,應從文題、摘要、正文中選取與本文研究有關和必要的詞,尤其宜選用在藥學學科排名前1%的高頻關鍵詞,且盡可能用醫學主題詞表上的規范詞。
4 正文:應盡量減少層次,一般不宜超過3層。層次的數字序號后不用加點,但要空1格。格式如下:
1 △△△△(頂格)
1.1 △△△△(頂格)
1.1.1 △△△△(頂格)
5 前言:一般為500~800字,應概述主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實(試)驗基礎及國內外現狀,并明確提出本文撰寫目的。
6 藥物、試劑、動物、植物、主要儀器及其他材料:應說明來源、規格或型號等。藥學有關名詞以《中國藥典》(2020年版)、《化學名詞》(科學出版社)為準。藥名采用“國際非專有藥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INN),以《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化學工業出版社)為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新藥,則用批準的藥名。其他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為準。少用代號,不用商品名。藥名寫在劑量前面。不常見的藥名或首次出現的藥名,宜注明英文名。
7 方法:凡文獻已有報道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獻。對新的或有實質性改進的方法要寫明改進處。如系自己創新的方法,則宜詳述,以便別人重復。
8 計量單位及符號:量和單位的規范使用、書寫可參閱人民軍醫出版社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等書籍。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以國際單位制單位為基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簡稱“法定單位”)。請參閱《量和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例如量符號均應使用斜體:m(質量),t(時間),V(體積),n(物質的量),d(相對密度),Ar(相對原子量),Mr(相對分子量)等。圖、表中的量和單位應采用量符號在前、單位符號在后,并加逗號隔開的方式表示,例如“λ,nm”即表示以nm為法定單位的波長。物質的量濃度分別以mol/L、mmol/L、μmol/L、nmol/L等表示。在單位或者組合單位內一般使用斜線間隔,不宜將斜線、負指數冪或漢字混用表示,且最多只能有1條斜線;當分母中有多個單位時,加括號表示。如“mg/(kg·d)”不應表示為“mg/kg/d”“mg·kg-1·d-1”“mg·kg-1/d”“每日mg/kg”或“每千克mg/d”;又如“IC50,mol· L-1”應表示為“IC50,mol/L”;再如“AUC0-∞,mg·h·L-1”應表示為“AUC0-∞,mg·h/L”等。另外,表示范圍的浪紋線(~)前后兩數值中的%、‰等均應同時寫出,不能省略前者只寫后者,如3%~5%(不能寫成3~5%)等;英文中不應使用浪紋線,表示范圍時應以連字符“-”代替。
9 國際代號與縮寫:常用代號和縮寫符號等應盡可能采用國際通用或標準的寫法,例如2分鐘應寫為2 min,4天應寫為4 d,國際單位應寫為IU,概率應寫為P,高效液相色譜應寫為HPLC,紫外應寫為UV,均數應寫為x,峰濃度應寫為cmax,表觀分布容積應寫為Vd,等等。
10 放射性核素或元素:元素符號均應用正體且首字母大寫,核子數標在元素符號的左上角;元素、離子或基團的化合價應標在右上角,且應數字在前,表示正負化合價或陰陽離子的“+”或“-”在后,如Mg2+(不寫為Mg++、Mg+2)、PO3-4 等。
11 標點符號:應正確使用并書寫清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為準。每個標點符號占1格,破折號“——”占2格,連字符“-” 占1/4格,浪紋線“~”占1格;比號“ ∶ ”居中寫在格內,冒號“:”靠下占1/4格。
12 數字:文中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均宜使用阿拉伯數字。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各種計數與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能簡寫,如1989年不能寫成89年。避免出現“今年”“明年”等字樣。多位阿拉伯數字不宜轉行。小數點前或后若超過4位數(含4位),應從小數點起向左或右每 3位空1/4格,而不用逗號間隔,例如84723357應寫成8 47233 57,而不寫成8,47233,57。純小數必須寫出小數點前定位的“0”。數值的有效數字應全部寫出,如“0.400,0.300,350”不能寫成“.4,.3,35”。同一篇文章內的數值有效數字應盡量統一。
13 圖和表:圖、表應少而精,不宜與文字重復。照片(僅限黑白)應清晰、對比度適宜。圖應有圖序和中、英文圖題,圖題居中排在圖的下方。如有2個以上的插圖,圖序應連續編號,如圖1、圖2、圖3……,以此類推;如只有1個插圖,則編號為圖1。圖題應簡短、準確,末尾不加句號。圖序與圖題間應空1格。如有圖注,也應附上英文翻譯;中、英文圖注按序置于中文圖題上方。坐標圖的縱、橫坐標的刻度、量和單位符號應盡量齊全,并分別置于縱、橫坐標的外側,一般居中排列。橫坐標標目的著錄自左而右,縱坐標標目的著錄自下而上(縱坐標右側著錄與左側相同)。表應寫明表序及中、英文表題,表題居中排在表的上方。如有2個以上的表格,表序應連續編號;如只有1個表格,則編號為表1。表題應簡明,末尾不加句號,表序與表題之間空1格。表的結構應簡潔,具有自明性。表格需采用三線式,兩端開口。表中參量應標注單位。相鄰欄內的數字或內容相同時,不能用“同上”“同左”“
″”或其他類似用詞或符號表示,而應一一標注。表內空白代表未測或無此項,“/”可代表未發現(需在正文或表注中說明),“0”代表實測結果為零。表內的數據應書寫清楚,并需反復核對,確保無誤。表中需解釋、說明的事項,可用簡練的文字附于底線下方作為表注,且一并附上英文翻譯;圖、表注末不用句號。圖、表應放在文中相應位置,并由“見表1(圖1)”類似文字引出,不要集中于文后。
14 討論:要突出作者自己的新發現及得出的結論和觀點,說明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不要作文獻綜述,或重復前言的內容。應避免推想太遠,避免不成熟的論斷,避免本文資料不足以得出的結論。如理由充足時,可以提出設想和建議,但須恰如其分。
15 致謝:僅對論文研究和撰寫過程中有實際幫助者致謝,如參加研究的工作者、資料及技術的提供和協作者、經費資助者等。作者應負責征得致謝對象的書面同意。致謝內容放在正文末,并加用圓括號。
1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宜以近5年內文獻為主,并應對照原文核實。中文文獻應附上對應的英文翻譯;若原文獻無英文翻譯,則需自行翻譯,并確保英文內容及語法正確無誤。參考文獻在文中須采用順序編碼制,其序號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以阿拉伯數字標注,用方括號括上,并上標(若序號屬于正文內容時,則不需上標)。文末參考文獻的著錄按文中引用順序以阿拉伯數字排列,序號亦加方括號,其后空1格,不加任何標點。每一條參考文獻均請在其題名后用標識代碼標注文獻類型或電子資源載體并用方括號括上(如:普通圖書[M]、會議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數據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檔案[A]、輿圖[CM]、數據集[DS]、其他[Z]或磁帶[MT]、磁盤[DK]、光盤[CD]、聯機網絡[OL],具體格式參見本刊2024年各期實例)。參考文獻作者在3人以內(包括3人)應列出全部作者;超過3人時,后加“,等”(中文)或“,et al”(西文)。各種文種書寫的姓名均應姓在前、名在后;外文人名的姓名用空格隔開,姓寫全稱(全大寫),名為首字母縮寫(大寫),且用空格隔開并不加縮寫點;漢語姓名的英文翻譯參照外文人名寫法,姓用拼音(全大寫),復姓連寫,名用首字母縮寫(大寫)。同一篇文章中重復引用相同的參考文獻,應標注相同的序號。文獻內的標點符號要嚴格按相關國家標準(GB/T 7714—2015)要求書寫。
第五編 醫藥、衛生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