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12:05:13
青年記者
北大核心Youth Journalist
青年記者最新期刊目錄
形塑新聞:新型主流媒體內容創新策略————作者:張琪韻;曹國東;
摘要:通過對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不同年份共498篇推文進行內容分析,旨在探討主流媒體內容生產中社交媒體邏輯融入及其傳播效果,厘清新型主流媒體創新內容生產的新經驗和新模式。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對社交媒體邏輯的接納程度顯著增加,情感化標題、實用性議題、故事化敘事與傳播效果均呈現正相關關系。澎湃新聞通過確立新的場域規則,不斷調適內容生產邊界,實現情感新聞和主流新聞話語的耦合,達成“信息”...
以數據聯邦推動縣級融媒體協同發展————作者:趙平廣;
摘要:以數據之技術打破縣域間壁壘,發揮數據之價值;以數據要素為抓手,發揮數據聯邦系統多元聯結、隱私保護、效率優化的技術優勢,針對性解決縣級融媒體中心面臨的數據孤島、重復建設、粗放生產的現實問題。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間跨縣域橫向聯合與協同發展,提升其基層傳播能力與服務能力,使縣級融媒體中心成為縣域數據要素的使用中心與流通樞紐,推動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創新發展模式提供更多可能路徑與更大...
美國智庫的跨文化政治傳播策略研究————作者:楊向暉;鄭一卉;
摘要:數字時代的技術發展顯著提升了美國智庫的跨文化傳播影響力。基于美國智庫發布的研究報告、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內容,從信息觸達、解碼和認同三個關鍵傳播節點對其跨文化政治傳播實踐展開分析,發現美國智庫通過拓展傳播渠道、運用靈活敘事策略和建構系統傳播邏輯,有效增強了跨文化傳播能力。在服務美國國家傳播戰略的過程中,這些智庫既致力于塑造美國的國家形象,又通過突出地區沖突和競爭對手的負面特征,營造區域緊張氛圍,從而...
DeepSeek浪潮形成的宏觀與微觀機制研究——基于社交媒體接觸對DeepSeek使用意愿影響的量化分析————作者:葉柳江;方興東;
摘要:DeepSeek掀起AI應用前所未有的普及浪潮,也將創新技術擴散的效果和速度推向新的可能性。以用戶采納使用DeepSeek的宏觀和微觀機制為基礎,圍繞DeepSeek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的社交媒體和用戶行為模式,可以深入解析這一次浪潮的“生成”過程。研究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并結合羅杰斯創新擴散理論視角,系統探討了社交媒體接觸對用戶使用DeepSeek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社交媒體接觸對使用意愿的...
當生成式AI嵌入短視頻:應用場景、效用危機與實踐路徑————作者:郭婉君;王晴川;
摘要:Sora的問世,開創了人工智能驅動圖像生產的新時代,生成式AI拓展著短視頻創作的實踐圖景。由此,短視頻創作流程全面智能化,具體表現為素材的自動生成、內容的創意生成、場景的跨模態開發及虛擬偶像的批量生成。這一進程也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包括擬造真實的信任危機、創作主體不清的版權危機、技術狂歡的泛娛樂危機,以及社交機器人的操縱危機等。因而,生成式AI的推廣應用,應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理念,以數據為...
對抗AIGC虛假信息的行為助推與認知干預研究————作者:李瑾頡;吳聯仁;齊佳音;
摘要:AIGC時代虛假信息的數量大、產生速度快、多模態、個性化和更具欺騙性等新特征給現有的應對和監管帶來了新挑戰。鑒于AIGC誤導信息的認知誤導和技術操縱等特征,從行為助推和認知干預視角,提出兩類策略以應對AIGC虛假信息的挑戰:一類旨在增強公眾在數字環境中的能動性,包括自我助推策略和故意無知策略;一類是旨在提高公眾的推理能力和對操縱的適應能力,包括決策輔助策略和接種策略。以此保護公眾理性和自主權免受操...
“青年記者雜志”公眾號精彩速覽
摘要:<正>~
中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年鑒 我國新聞出版領域深度融合示范創新案例庫(工具書)
摘要:<正>鑒古以知今,彰往而察來。《中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年鑒》是一部翔實記錄和反映我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綜合性、權威性、史料性大型工具書,也是我國唯一一部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紀年文獻,具有“存史”和“鏡鑒”價值。該書已加入中國知識資源(CNKI)工程,被《中國年鑒網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其最突出亮點,就是收錄全國報業、出版、期刊、新聞網站、廣播電視(融媒體中心)等五類傳媒融合實踐的示范創新案例...
基礎設施視野下的新聞傳播
摘要:<正>在數字技術深度重構社會信息傳播格局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概念成為解析新聞傳播變革的一個核心視角。從物理載體到算法系統,基礎設施的演進不僅重塑了新聞生產與分發的技術邏輯,更深刻影響著國家主權、公共價值與全球傳播權力關系的重構。這一研究視角為理解新聞傳播的變革提供了新方向,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均意義重大。從理論發展看,新聞研究出現“基礎設施轉向”趨勢
數字新聞分享:文化構型、實踐反思與行動倫理————作者:常江;王茜;
摘要:分享性是數字新聞的文化基因,新聞實踐的公共性及其民主承諾更需要以分享性作為依托。嘗試從“技術—文化”共生論的視角探討數字媒體生態中新聞分享的技術文化構型,并對新聞分享實踐及其行動倫理展開討論與反思。數字媒體生態從技術架構、經濟驅動和話語再造三個層面構筑了一種開放化、數據化、商品化且具有公共價值取向的新聞分享文化。然而,面對大眾新聞參與普遍消極的社會現實,“不分享新聞”既是用戶主動回避、對抗新聞生態...
技術變革與數字視聽文化理論建構的創新進路————作者:何天平;
摘要:數字技術邁向“流媒體化”,生態性地重置了數字時代視聽傳播的生產傳播關系及組織運作模式,也催生了數字視聽文化研究的理論創新空間。通過立足“技術—文化”視角探究流媒體生態與視聽文化的互動何以構造數字時代的全新視聽傳播秩序,闡釋作為生態的數字視聽文化在面向更趨復雜的行動網絡時所蘊含的動態性、開放性,并提出從基于觀看中心的理論坐標遷移、圍繞實踐結構的理論體系建構和邁向日常生活的理論邊界拓展三個層面推動數字...
新聞研究的“基礎設施轉向”?一個理論視角的興起與進路————作者:姬德強;余威健;
摘要:數字化和市場化浪潮驅動了新聞業從職業活動向社會活動的過渡,眾多新聞相鄰對象及其活動與新聞業的互動加深,善于從整體性和關系性的角度把握新聞業變遷的基礎設施研究為理解這一新興景象提供了實用的概念工具和路徑啟示,新聞研究的“基礎設施轉向”趨勢漸顯。研究發現,基礎設施研究較早被引入并應用于考察新聞業市場化中的公共性危機,而后在加速的數字化進程中關注技術如何影響新聞實踐,并形成了其對新聞品質、新聞信任與新聞...
平臺媒體基礎設施的媒介化融合與風險治理路徑————作者:黃賀鉑;王春;
摘要:數字技術與社會結構深度耦合的背景下,平臺媒體通過算法、數據與智能終端的整合,正演變為“數字基礎設施”,深刻影響新聞生產、信息分發與公共生活秩序。媒介化與平臺化交互不僅推動內容生成和傳播方式的變革,同時催生出數據壟斷、算法歧視以及公共價值弱化等風險,暴露出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以媒介化視角剖析,作為基礎設施的平臺媒體具有重塑新聞傳播生態與衍生風險的雙重面向。構建數據安全的平臺生態,需在技術風...
健康報道如何講故事——以近十五年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作者:莊永志;
摘要:當前許多健康報道,即使屬于解釋性報道或調查性報道,也往往不太講究敘事,呈現出有信源無人物、有事實無細節、有經過無情節、有地點無場景等不足。事實上,在新聞實踐中強調客觀性與科學性的健康新聞也應該重視講好故事。分析2010年到2024年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14篇健康報道可以發現,這些報道絕大部分是解釋性報道和調查性報道而非特稿,都注重故事化表達,并表現出六個敘事特征
減排的“鏡中異國”:基于西方媒體涉華氣候報道的話語包分析————作者:廖夢夏;楊海佳;
摘要: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場域中的話語博弈和國家形象建構進入縱深化階段。用話語包分析的方法對Google News中274篇報道樣本進行分析,拆解出歸咎、攻瑕、延伸等8個話語包。通過細致剖析媒體話語中蘊含的象征符號、敘事邏輯與框架設定,發現了國際傳播語境下氣候議題的意識形態偏斜,以及其對氣候行動認知框架的形塑作用。研究表明,西方媒體在敘述中國減排故事時,頻繁采取選擇性報道、貶抑策略與過度政治化手法,凸顯了中...
泛化的“革命”:技術范疇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歷史縱深————作者:王漢威;
摘要:“革命”是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用以描述媒介技術革新的常用詞匯,折射了使用者的歷史觀與技術觀。從話語層面看,“革命”話語來自馬恩的經典論述,卻并未充分落腳在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社會端;從觀念層面看,“革命”根植于現代社會中信息的關鍵作用,對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高度樂觀,具有信息技術拜物教的意識形態特質;從實踐層面看,“革命”的主語為媒介形態而非人,形成了一種區別于既定媒介史范式的輝格敘事。整體而言,新聞...
當代中國新聞學研究的人文轉向————作者:胡鈺;楊鵬成;
摘要:在“第二個結合”的思想指引下,當代中國新聞學研究迎來人文轉向。通過梳理人文精神在新聞學研究中的作用邏輯,可激發其潛在的思想資源和問題意識,將人文轉向中作為價值導向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具體的研究路徑。基于作為新聞學研究起點的“人”的雙重內涵,以人為本的新聞學研究應包括生態與心態、個體與集體、價值與產值、技術與社會四重問題視野,可以圍繞人文問題、人文方法以及人文知識三個層面推動新聞學研究人文轉向的具體實踐...
從“尼克松訪華”到“馬斯克星鏈”:通信衛星的國際傳播與基礎設施霸權————作者:劉戰偉;
摘要:從通信衛星、光纖通信到海底電纜,大量物質媒介共同構成國際傳播的通信基礎設施。國際傳播依賴媒介基礎設施,主權國家對其的爭奪與控制在不斷加強,因此國際傳播需要進行基礎設施轉向,補齊基礎設施盲點。本土國際傳播研究主要關注文本與受眾,甚少關注國際傳播的基礎設施,作為物質基底的通信衛星與海底電纜空海呼應,共同制造出國際傳播研究的想象倒置。通過對尼克松訪華租借通信衛星、毛澤東主席批示衛星“311工程”與馬斯克...
從連接到連通:一個重要的傳播學命題————作者:彭蘭;
摘要:<正>“連接”是互聯網領域近十年來最熱門的詞之一,無論是在產業界,還是在學界。連接是互聯網演進的基本線索,從早期機器的連接,到萬維網應用帶來的內容連接、社交媒體帶來的人與人的連接,直至今天萬物的連接,互聯網每一個關鍵進展,都是連接的升級。“連接一切”,也成為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核心追求。對于微小的個體,連接是被看見的前提,也是獲得外部力量的基礎。但連接只是開始,而不是結局。人們能從連接中獲得什么,取...
青年文化的數字“補償”:高校虛擬社區中的青春表達——基于西安高校“表白墻”的線上田野觀察————作者:郭淼;李昀格;
摘要:高校“表白墻”作為在校青年大學生分享與表達自我、具有圈群化特質的公共空間,在情感、社交、信息及態度等方面提供給青年群體其他媒介難以給予的補償性價值,彌補了他們在公共性社交平臺無法完全“被看見”的局限。基于補償性媒介理論視角,對西部地區代表性高校“表白墻”平臺中的數據內容進行分析發現“:表白墻”是對既有媒介缺憾的補償,亦是為了滿足情緒釋放、社交催化、信息廣場和情感共鳴等需要而產生。但需警惕作為校園內...
青年記者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九月初系統投稿,一直處于分稿階段,在十月末的時候進入了初審,初審不到一周就接到了退稿通知,感覺只要進了初審之后,不管收稿還是退稿會很快。
2024-11-02 16:58去年十一月投稿,很快接受到了退稿通知,大四發的,無老師署名,再加之可能是選題可能不太對味,據說碩士獨作可發,但是現已經被北核清除出去了,不知道價值還有沒有,值不值得發?
2024-04-25 16:02投稿到拒稿很快,郵件回復
2024-04-25 10:23青年記者審稿速度很快,我也是看了點評后投稿的,沒過幾天收到錄用通知,和之前朋友們說的差不多,3000定稿費,總得來說,速度很滿意,就算是不用稿,也爽快,整體運營規范,值得推薦!
2024-04-23 16:43該刊確認已不在北大核心目錄,從此與普刊無異
2024-04-22 10:53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