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陶瓷工業》
關注()【雜志簡介】
《中國陶瓷工業》屬專業技術刊物。主要報道我國陶瓷工業發展狀況,以及國內外陶瓷工業技術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開展陶瓷藝術的研究和經驗交流。主要欄目有發展戰略、專題評述、科研與生產、高技術陶瓷、技術開發、陶瓷藝術、古瓷研究、技術引進與改造、企業管理、信息總匯等。讀者對象為陶瓷工業的科研設計人員、生產技術人員和專業院校師生。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輕工總會優秀期刊三等獎
江西省先進期刊
江西省優秀期刊——重點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研究報告、專題評述、企業管理、陶瓷藝術、科研與應用。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紫砂泥對瓷質建筑陶瓷磚性能影響的初步研究 吳智強,顧幸勇,羅婷,董偉霞,李鑫浩,WU Zhiqiang,GU Xingyong,LUO Ting,DONG Weixia,Li Xinhao
陽極NiO/YSZ含量對SOFC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石紀軍,程亮,羅凌虹,吳也凡,葉國友,SHI Jijun,CHENG Liang,LUO Linghong,WU Yefan,YE Guoyou
梭式窯燒制蜂窩陶瓷及能耗分折 張全勝,劉艷春,曾令可,ZHANG Quansheng,LIU Yanchun,ZENG Lingke
清末禹州鈞瓷市場研究(二) 鄭輝,ZHENG Hui
SiC基復相陶瓷凝膠注模成型工藝研究進展 趙亞萍,王榕林,張軍偉,ZHAO Yaping,WANG Ronglin,ZHANG Junwei
陶瓷工業原料制備的理論和新技術 張柏清,ZHANG Baiqing
陶瓷窯爐鈉鈣雙堿法脫硫應用的分析與建議 尹海濱,陳學功,YIN Haibin,CHEN Xuegong
陶瓷連續式球磨系統的研制 趙祖熙,ZHAO Zuxi
淺析影響石油壓裂支撐劑--陶粒砂質量的主要因素 曹義平,CAO Yiping
陶瓷材料檢測中無損檢測技術的應用探析 周碧,ZHOU Bi
KEDA清潔煤制氣裝置 楊陽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主體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研究 張悅,任遠,ZHANG Yue,REN Yuan
石灣公仔及其英譯研究 邱雪琳,QIU Xuelin
相關論文范文:新農村建設對滄州市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調查研究
摘要: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綜合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對指標賦予科學權重,以滄州市青縣、滄縣、東光縣、獻縣、鹽山縣的試點村與非試點村問卷調查為原始數據,對農村居民生活各層次進行綜合測評,量化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居民生活的現實影響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的效果結果表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整體測評結果明顯優于非試點村,但其內部測評結果分布不盡均衡,說明新農村建設切實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值得廣大農民支持與積極配合,同時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個別方面還需進一步改進根據研究結果及滄州市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現狀,提出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優化新農村建設推行效率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活質量,指標體系,滄州市
到口前為止,滄州市地區新農村建設T作已逐步開展,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農村居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較低,對其現實意義的理解存在偏差,農民參干積極性術被充分調動,同時,滄州市新農村建沒工作的均衡程度尚未明確,致使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推行效率較低,影響了滄州市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與農村的綜合發展。因此對滄州市農村居民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娛樂各生活層次進行綜合測評,量化新農村建設對村居民生活各方面的現實影響十分必要與迫切。
中國陶瓷工業最新期刊目錄
手工制瓷的記憶與價值——以景德鎮老廠為例————作者:徐望;
摘要:“老廠”作為景德鎮手工制瓷的重要基地,既是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空間,亦是當代年輕人陶瓷創業的搖籃。在市場化改革、產業升級政策與城市更新的多重張力下,老廠長期處于動態變遷之中。然而,景德鎮文旅熱潮似乎并未激活其內生動力,反因局部拆遷導致生產空間碎片化、文化生態斷裂,傳統手工業社群面臨“去根化”危機。本文以老廠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調查與口述史方法,追溯其手工制瓷幾個階段的轉型,剖析不同時期手工制瓷的技藝...
滔陶心語——有感于呂金泉新著《埏埴之語》————作者:宋偉光;
摘要:<正>《埏埴之語》是一部關于陶瓷藝術理論和實踐的著作,集合了呂金泉20余年來對陶瓷藝術研究的認識、思考,是他深耕于藝術土壤中所收獲的理論成果。全書由陶瓷藝術思想篇、陶瓷藝術實踐篇、陶瓷藝術評論篇三大篇章構成。開篇《重要的是思想》拉開了本專著的序幕。文中指出:“就陶瓷藝術的發展而言,技術的進步、技藝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蘊含于器物中的思想。”這一觀點始終貫穿在他的整個著作中,如《論陶瓷的技術與...
湘湖鎮“景漂”陶藝工作室及其文化互動研究————作者:包偉;胡嘉慧;
摘要:本文綜合運用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廣泛收集資料并開展深入研究,聚焦于景德鎮市浮梁縣湘湖鎮“景漂”陶藝工作室,并探討其文化互動現象。首先,將所收集資料進行梳理,論述了湘湖鎮“景漂”的特點;其次,分析了湘湖鎮“景漂”陶藝工作室的四種類型,分別為“設計及生產型”“培訓及駐場型”“展覽型”“綜合型”;最后,從文化互動的視角論述湘湖鎮“景漂”陶藝工作室與本地文化、異地文化、高校學術文化的共生融合
北朝“灣漳墓”陶塑研究————作者:毛青;
摘要:灣漳墓出土陶塑數量驚人,種類豐富,制作技藝精湛,形象塑造生動,可謂北朝造像技藝之杰作。本文運用考古類型學、藝術史分析與文獻考證方法,從“空間—符號—文化”三維視角解讀灣漳墓陶塑的藝術風格及其時代語境。灣漳墓陶塑以胡風雄健與漢韻清秀的雙重造型語言、多元裝飾符號的雜糅性表達以及多層次空間敘事,構建了兼具現實鏡像與天國想象的復合墓葬空間,反映出北朝時期鮮卑族、漢族等民族交融,佛教、薩滿教等宗教互動的盛況...
當代陶瓷藝術的審美取向與藝術批評——關于鐘蓮生教授《給中國陶瓷界的一封公開信》的解讀————作者:齊彪;
摘要:距離鐘蓮生教授寫《給中國陶瓷界的一封公開信》已過去五六年之久,但其所引發的爭論與思考并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停息。而且,其思想觀點的闡述在激動的情緒和不當的言辭遮蔽之下更加顯得不甚明晰,加之被一些無知無畏之輩的曲解與跟風,在社會上造成了一些誤解與影響。使得原本正常的學術爭論,演化成為一場個人的紛爭,實非雙方之本意。本文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對此“公開信”進行多方位解讀,旨在還原其基本所指與精神內涵,以正當...
芻議景德鎮藝術區模式下的陶藝創作生態————作者:彭楠恩;
摘要:近年來,景德鎮形成了諸多深度融合傳統制瓷生態的藝術區,基本可分為生產地演化、自然村演化及政府機構設立三大類型。隨著藝術區的產業發展日益豐富,內部結構也愈發復雜,其形成機制與創作生態現狀,對于把握藝術區模式帶來的優勢以促進現代陶藝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藝術區中現代陶藝與本地傳統制瓷生態的融合現象,主要表現為創作群體的協同與創作品別的多元化,這充分體現了景德鎮藝術區模式的獨特性和其對現代陶藝發展的助推與...
地域工藝與文化多樣性分析:卵白釉瓷與文化資本流動————作者:蔡狄穎;
摘要:傳統工藝常因其與特定歷史時期的技術條件和文化風尚的緊密聯結,而被學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蘊含的現代性價值與潛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框架,深入剖析了元代卵白釉瓷器這一地域手工藝品的獨特文化資本構成,具體包括其作為物質形態存在的客觀化資本、工匠技藝與知識傳承的具身化資本,以及社會認可與制度保障的制度化資本。通過這一多維度分析,旨在揭示樞府瓷不僅承載著普遍被認知的豐富歷史文化信息,更在促進文化...
光影中的陶瓷文化之旅————作者:譚紅宇;
摘要:<正>一、緣起我自幼與泥土為伴,童年時跟隨父親到各大陶瓷產區考察和創作的經歷,使陶瓷成為一種文化基因,深埋于我個人的成長中。成年后,和父親一樣,我成為了一名陶藝家和陶瓷專業教師,這似乎被視為兩代人學術傳承的一次回響。的確,“陶藝表達”多年來一直編織著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作為一種與世界文化對話的媒介,陶瓷還啟迪了我們的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我而言,前三十五年沉迷于個人創作,及至近十六年醉心于陶瓷文化的...
五聯罐與“聯罐型”須惠器對比研究————作者:丁一超;丁一君;
摘要:日本古墳時代的一種須惠器具有聯體特征,為方便表述,筆者暫稱其為“聯罐型”須惠器。這類須惠器與漢代五聯罐之間似乎存在某種親緣關系。五聯罐的獨特外觀是制作者有意要劃清此岸與彼岸的界限,屬于東亞文化圈的日本可以理解其中深意。本文旨在分析日本“聯罐型”須惠器與我國五聯罐的異同,著重探討其成因。借此漫談六朝時期中日陶瓷文化的直接交流,及以朝鮮半島為橋梁實現的間接交流
從“意境說”看淺絳彩所蘊含的美學思想————作者:楊樂文;
摘要:“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出現的淺絳彩瓷畫集“詩、書、畫”為一體,以其獨特的文人畫氣質進入人們的視野,為陶瓷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淺絳彩瓷畫借鑒了中國淺絳山水的繪畫技法和寫意畫風,這種繪瓷方式使得陶瓷裝飾突破了傳統形式,為近代陶瓷繪畫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本文旨在從“意境說”的角度解讀淺絳彩瓷畫,探討其中蘊含的意境美學
入泥三分——陶塑藝術創作中的塑痕研究————作者:陳以勤;
摘要:“塑痕”是藝術家通過手、工具或其他材料媒介保留在泥土上最直接、珍貴的塑造印記。塑痕的產生是藝術家對材料、技術、文化、審美等要素綜合把握的體現。本文將深入探究陶塑藝術中的塑痕,分析其在陶塑藝術中的具體應用表現、產生原因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內蘊。通過塑痕這一切入點,由點到面地思考陶塑藝術創作中關于材料語言、表現手法、審美路徑等一系列問題
民國時期陶瓷雕塑中的敘事特征研究————作者:孟繁樸;
摘要:陶瓷雕塑作為陶瓷媒介在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其肇始便與敘事文本關系密切。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陶瓷雕塑有著良好的美觀性和文化內涵,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民國時期作為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重要的過渡時期,人們在日常生活、流行時尚、社會風氣、思想文化上均與明清時期有鮮明的變化,并在陶瓷雕塑中有著具體的呈現。本文通過闡釋民國時期陶瓷雕塑的敘事來源、敘事特征,探索此時陶瓷雕塑敘事文本的發展與深層內涵
重讀《文物工作資料》漢墓考古材料——兼論鉛綠釉陶在漢墓斷代中的作用————作者:邢琳;黃冬;
摘要:重新釋讀考古材料在學術研究中頗為重要,在此基礎上詳細梳理漢墓出土的綠釉陶器,確證其不僅反映了漢代手工業技術的發展,也為墓葬的分區、分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文化通脹OR價值重構?——消費主義浪潮中景德鎮陶瓷市集的嬗變————作者:葉昵蘋;
摘要:消費主義浪潮下的景德鎮陶瓷市集,正經歷文化通脹與價值重構的辯證博弈。本文基于“文化菱形”理論,探討景德鎮旅游熱度對市集產品與創作等多方面的影響。通過分析從藝術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揭示旅游熱度如何與藝術市集發生關聯。藝術市集已不僅僅與藝術、市場有關,更呈現了社會總體的結構特征、內在肌理乃至精神氣質。藝術市場的動態、趨勢和變化,無不反映出社會的價值觀念、審美取向以及經濟發展等多個層面的狀態。因此,對市...
“重復的力量”——單一形體的重組在陶藝裝置作品中的應用————作者:陳文輝;
摘要:重復作為形式美法則中韻律與節奏的表現形式之一,在一些現代陶藝作品中經常出現,并在陶藝裝置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本文試從對陶藝裝置作品中“點的集聚”“線的交織”“面的想象”三個方面的分析,探究重復的表現形式在陶藝裝置作品中的應用及其形式美、秩序美和力量感的表現
“商山四皓”圖像在陶瓷載體上的文化功能————作者:呂子青;
摘要:“商山四皓”在《史記》記載后經過歷代演繹成為母題,并在歷代的繪畫上得以呈現。明清時期“商山四皓”圖像在陶瓷載體上得到廣泛傳播,陶瓷繪畫以版畫為粉本,結合青花、紅綠彩等,將四皓形象定格于筆筒、瓷碗等文房及日用器物之上。本文將從“商山四皓”母題溯源、陶瓷上“商山四皓”圖像的文化功能兩個方面探索該母題在陶瓷載體上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談人工智能對陶瓷藝術設計的影響————作者:馬浩;
摘要:在陶瓷藝術設計領域,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對陶瓷藝術設計的理解和實踐。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并不意味著它會取代傳統的工藝,而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幫助藝術家和設計師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到傳統手工藝,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
中國現代陶藝的先行者——李茂宗————作者:彭楠恩;
摘要:<正>【按】李茂宗(Jacques Kaufmann),1940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苗栗市,1970年代旅居紐約至今;享譽國際的華裔陶藝家、中國臺灣地區現代陶藝開拓者、中國大陸現代陶藝啟蒙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陶藝專家顧問;先后畢業于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臺灣藝術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兼職教授
“泛家居”背景下2024石灣陶塑國外陶藝家訪談紀要與思考————作者:羅志華;徐結根;
摘要:<正>2024第八屆中國陶瓷創意周以“無界無限”為主題方向,基于“城市無界、文化無界,跨界融合、精彩無限”的考慮,致力打造多業態的“美陶經濟”生態鏈、高格調的“美陶城市”生活圈。本次活動引入了“泛家居”的概念,聯合佛山科技創新、產業最大化、市場多元化,讓佛山禪城成為泛家居產業的時尚風尚標。本屆2024“石灣杯”青年陶塑與建陶藝術國際展是在保留原有陶瓷舊廠房歷史韻味的基礎上,將其升級改造為展示多元藝...
祭祀、神話、記憶——史前湖南白陶禮器造物設計研究————作者:劉靜;
摘要:湖南史前白陶禮器作為具有標識意義的文化遺存,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及文化價值。本文從祭祀、神話、記憶三個維度,對白陶禮器的使用場域、裝飾思維、記憶建構等視角進行分析,以探索湖南史前白陶禮器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