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10:05:26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圣西門的技術治理思想:科學-實業專家體系————作者:趙俊海;
摘要:圣西門是技術治理思想的重要開創者。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之后30余年里之所以不斷發生危機,其原因在于法國社會的治理范式需要變革,即需要從神學和封建體系過渡到科學和實業體系。進而,他從體系的領導者、“兩委”、領導者與國王的關系、信仰保障、目的和建立方式等六個方面建構了其技術治理藍圖,即“科學-實業專家體系”。支撐這一體系的邏輯則是工業主義、科學主義、歷史進步主義和歷史決定論。從技術治理的發展史來看,圣...
日本技術哲學的演化與重構————作者:徐旭;陳凡;
摘要:近代日本技術哲學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諸多影響,戶坂潤和星野芳郎等技術哲學家在借鑒如康德、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等日耳曼哲學家思想基礎上,結合神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曾建構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技術哲學。然而日本技術哲學在后明治思想引導下陷入了西方價值和日本信仰體系矛盾的漩渦中,這也是日本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性思想時遺留的隱患。為此,站在歷史主義的角度重新審視日本文化當中整體性價值觀和技術有靈論是認...
基因正義的分析進路:自然基本善抑或可行能力——人類基因編輯與社會正義關系論爭的一個考察————作者:徐如剛;
摘要:基因正義是當前人類基因編輯與社會正義關系論爭的核心議題,主要圍繞自然基本善與可行能力進路展開。自然基本善進路主張將基因看作自然基本善,通過實現基因結構正�;w現正義�?尚心芰M路則試圖通過被編輯者可行能力正常化超越自然基本善進路的正義性。正是運氣均等主義使兩種進路具備展開正義分析的基礎,但也導致各自局限和困境。唯有基于人類基因編輯的不確定性與開放性,訴諸基因編輯介入的具體情景,才使正義分析進路具有...
知識確證的一條中間進路——從規范推理主義的視角看————作者:武慶榮;
摘要:規范推理主義主張,概念內容是由規則或規范建構的,訴諸其語義的以及社會的-語用的觀念,規范推理主義不僅對可靠主義的外在主義進行了推理主義的改進,而且對傳統主流的知識論給出了一種實用主義的重建,從而在知識確證的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之間開辟了一條中間進路。盡管施莫蘭澤和賽德對此有異議,但相關事實和論證表明,規范推理主義對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的溝通與融合客觀存在
意識體驗的非感知性————作者:陳昊;
摘要:感知雖然與意識體驗緊密相關,但其本身不是主觀體驗。感知與意識概念二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導致解釋意識“難問題”時常常會滑向意識的“易問題”。從概念演變歷史看,感知與意識的內涵雖然有重疊,但是二者在不同時期有明顯差異并逐漸細分,現代哲學意義下的感知更強調對信息的搜索、接收和處理。在此意義下,我感知和非我感知中的“感知”含義有重要差別,感知主體具有非我性,而將感知引入意識“難問題”會導致主觀體驗的客體化。因...
意識載體外部論與動態載體————作者:劉林;
摘要:意識載體外部論者主張意識經驗的載體不僅是腦還包括身體或外部世界。這一立場的代表諾伊基于知覺經驗和行動之間的密切關聯為外部論辯護,而批評者指責諾伊混淆了因果和構成。這種批評假定了瞬時性構成,而諾伊卻認為知覺經驗需要時間中延展的動態載體。載體-內容時間同構和瞬時性隨附是支持瞬時性構成的兩個理由,但兩者都面臨挑戰。但另一方面,基于動態載體的外部論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它原則上無法指出一種能夠獨立于腦而被界定...
反事實懷疑論、反-事實主義與結構因果模型————作者:吳小安;
摘要:關于反事實條件句的真值問題,哈耶克(Alan Hájek)提出了反事實懷疑論,通過不確定性和非決定論論證來證明我們日常所述的大部分反事實條件句都為假,斯特芬森(H. Orri Stefánsson)以條件句的多維可能世界語義為基礎,提出反-事實主義以捍衛日常反事實條件句為真的直覺,主張存在初始模態事實,即反-事實,來作為反事實條件句的使真者,從而反駁了哈耶克的論證,但其理論本身也有不可接受的代價。...
普遍原理驅動抑或特殊細節優先——群體智能涌現機制的研究取向之爭————作者:陳繹安;
摘要:作為復雜性科學中的交叉前沿,群體智能的研究對象雖然跨越了多個領域,卻共享某些基本特征。這種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張力體現為群體智能涌現機制的研究取向之爭:一些學者認為某些普遍原理是理解各種現象的基本出發點,它們有廣泛的適用性并且被抽象為少數主導性因素;另一些人優先關注特殊細節,它們描述了多樣化的底層實現方式,受制于地方性的邊界條件或歷史性的演化軌跡。文章:(1)對比了兩種研究取向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揭示了...
人工智能價值對齊現有方法的批判與生成性認知路徑分析————作者:趙偉;
摘要:人工智能很難對齊,錯位人工智能的部署可能不可逆轉地破壞人類對世界的控制,甚至威脅人類文明。人工智能安全的主要方法是AI對齊,即創造與“人類價值觀”對齊的人工智能�!皟r值對齊問題”是如何將人工智能的價值觀與人類的價值觀相一致的挑戰,無論它們是什么,這樣人工智能就不會對人類的存在構成風險�,F有的幾種主要價值對齊方法,例如技術路徑和規范路徑都沒有解決價值對齊問題,建議在哲學上植根于當代認知科學的生成范式...
作為命題式想象之基礎的歐式圖表————作者:蔣凡;
摘要:在《幾何原本》中,證明可以使用從圖表中得出的命題進行推理。研究者們對圖表如何發揮作用給出了各種解釋。最近的一種貌似可信的解釋是,圖表僅是自身例示的共精確聯系的樣本。但這一解釋,(1)會導致在某些間接證明中圖表是不能同時為真的主張的集合的語義,(2)無法說明在以圖表為基礎的歐式證明中為何能夠從圖表得出某些關于抽象幾何對象的命題,(3)忽視了主體在從圖表得出命題的過程中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實際上,主...
認知規范、認知能力與角色義務————作者:何弦;
摘要:認知規范約束人們的信念和形成信念的活動,但究竟為何我們應遵循這一規范?學界在這一問題上眾說紛紜。構成論者們嘗試通過信念的本質去確保認知規范的有效性,他們主張信念是一種規范性的態度,而認知規范是信念的構成性規范。反駁者指出,構成性規范并不具有內在的有效性。因此,構成論者需要額外的論證去確保信念的構成性規范具有規范有效性�;羲固貒L試訴諸認知能力以解決這一難題。其主張,如果人們違背了信念的構成性規范,就...
醫學與社會之間:19世紀英國傳染與反傳染派之爭、實質及影響————作者:元鵬成;王雪松;
摘要:19世紀英國傳染與反傳染派之間圍繞流行病傳染、環境衛生和隔離檢疫有效性等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到19世紀中葉,主張通過改善環境來預防疾病的反傳染派的觀點獲得較大支持,為旨在預防疾病的社會行動提供了依據。盡管如此,傳染論并未消失。到19世紀中后期,隨著傳染論和細菌理論的最終崛起,反傳染論逐漸開始衰落。對疾病的生物學、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的詳細知識被視為衛生行動的基礎,公共衛生理念也因此變得更加科學和完善
以工具為中心:神經元學說的三次轉變————作者:李雙;李俠;
摘要:近年來,一些神經科學家提倡以“工具為中心”的神經科學發展新模式,但現有研究多局限于單一事件,缺乏對神經科學發展歷程的系統性考察。梳理神經元學說的演進歷程(1850—1950),可以發現神經元學說的三次重大理論革命都離不開技術層面的革新。首先,光學顯微鏡和組織學染色技術的進步解決了神經細胞結構的基本爭議。其次,電壓鉗制技術的應用使霍奇金和赫胥黎得以糾正伯恩斯坦的膜假說,建立離子假說,從而揭示動作電位...
精神障礙的多元自然主義解釋方案————作者:汪敏;張效初;何曉松;
摘要:在精神障礙的規范性議題上,存在科學自然主義與規范主義的對立。兩者分歧的根本在于科學自然主義借由否定或還原的方式完全拒斥規范性。在自然主義內部的另一種主張多元自然主義認可科學多樣性,試圖協調自然與規范之間的平衡。文章在澄清自然主義關于規范性不同主張的基礎上,重點討論多元自然主義如何啟示精神障礙診斷中的規范性議題。通過區分精神障礙術語不同使用語境表明,當規范性不再是疾病概念的充分條件,而只是介入其他解...
危機與重構:機體哲學視域下人機共生的審思————作者:趙欣;于雪;王前;
摘要:從機體哲學視角看,人機共生應當是人類生命機體、社會機體、精神機體與人工機體之間良性互動和正向循環的動態過程,應當有助于促進機體發展活力的多向度提升,實現各類機體“生機”的和諧增長。但當前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工機體尤為活躍。如果人工機體的“生機”過度增長,可能打破機體間相互適應的和諧關系,在生命機體、社會機體、精神機體層面引發危機,出現人類生命狀態失調、社會陷入加速陷阱、個體思維受到數據規訓的情況。...
建構“康德式人工道德智能體”的倫理辯護————作者:王樂;
摘要:相較于其他倫理學傳統,康德倫理學為人工道德智能體的發展提供了恰當的倫理框架,似乎更適合今天AMAs的發展。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康德式AMAs的設想挑戰了康德倫理傳統,因為它既不能滿足康德對道德行動者的規定,還會違反康德的絕對命令。實際上,無論康德式AMAs能否成為道德行動者,建構它都具有合理性。首先,康德式AMAs與康德式人類道德行動者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行動者,它們追求不同的道德屬性。其次,人類在制造...
相似對于科學模型表征是必要的嗎?————作者:金一鑫;黃敏;
摘要:科學表征語義進路的經典相似觀認為科學模型與表征對象間的二元相似關系是表征的基礎。然而,科學表征語用進路認為模型與世界之間不存在二元相似關系,轉而強調科學模型表征的語用維度。面對挑戰,相似觀的支持者吉爾構建了基于主體的相似觀。這一相似觀仍然面臨非必要性反駁,即相似對于科學表征是多余的而非必要的。文章通過區分非必要性反駁中涉及的語用層面和語義層面來回應該反駁:在語用層面,模型與表征對象必須具有基本的范...
集體意向性中“我們”概念的還原與非還原之爭————作者:李思楠;殷杰;
摘要:集體意向性作為一種意向形式僅發生在個體大腦之中,是一種瑣碎的本體論共識。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集體意向性作為一種現象,在哲學分析中應該如何概念化。在此問題上,還原論將第一人稱復數“我們”作為第一人稱單數“我”衍生的二級概念來保證解釋策略的簡潔性,使集體意向在本體論上成為一種個體意向的嚙合網絡;非還原論將“我們”視為不可還原的基本概念,以此保證集體意向與個體意向平等的本體論地位。從行動的規范性來看,非還原...
科學理解是事實性的還是非-事實性的?————作者:趙聰妹;
摘要:科學理解是事實性還是非-事實性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哲學研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依據科學理解的兩條研究路徑為分析線索,以科學理解與“真”的關系為切入點,對科學理解是事實性還是非-事實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偨Y科學理解是非-事實性的優勢,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科學理解是非-事實性的認知價值,體現其認識論方面的張力。分析使用“有效性”取代“真”的方法并不會導致不可知論。嘗試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理解是非-...
理想化、建構還是虛構——經濟學模型本質的哲學探析————作者:初維峰;
摘要:無論把經濟學模型的本質看成是理想化模型,還是建構的產物都站不住腳。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經濟學模型是準確地表征了事實,還是虛構性的。文章結論是,有些經濟學模型可以準確地表征經濟現象,有些確實虛構的。但是,虛構的經濟學模型,并非毫無用處,它可以解釋經濟現象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請問這個刊物進入終審后,一般多久能收到錄用通知,另外進入終審后,還可能會被退稿嗎?
2024-09-30 23:37.《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有自己的系統投稿,一周內進外審,之后周期很長,三個月后收到退稿通知,無修改意見。應該沒有學歷歧視,投稿時不寫學歷。
2023-10-10 10:31想問一下,這個期刊終審還會退稿嗎?怎么這么慢呀
2023-09-18 21:24第一次投稿即成功發表,很慶幸。 從投稿到錄用,前前后后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算快的了吧。錄用之后到見刊,還要等兩三個月。 系統顯示很快就送外審了,但是外審時間非常長,系統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查看專家審回”階段,屬實讓人很心急。著急發快刊的學友謹慎投稿吧。
2023-08-07 11:09二月份投稿,十月份見刊,初審較快,外審后修改兩次,跟導師合作投稿,總體審核程序規范就是太耗時了
2023-05-28 12:17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