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22:05:10
開放時代最新期刊目錄
建構一種積極的學術自主性——兼論學術自主性與知識體系自主性的關系————作者:夏倩芳;
摘要:在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學術場域,何為學術自主性和學術自主性何為,并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一個需要認真討論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學者們知識活動的方式和知識產品的品格,進而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思想氛圍。鑒于前人已經對消極的學術自主性作了深刻反思,本文嘗試探討一種積極的學術自主性。本文主張的積極的學術自主性,是一種主動、進取、能動的學術實踐,以建構性的知識創新為核心目標。首先,它包含一種明確的...
數字難民研究:概念、議程和本土啟示————作者:朱政德;胡泳;
摘要:數字技術加劇了人類社會的不穩定性,難民、公民的邊界愈益模糊,造就了規模遞增的數字難民。由此,源自未來學、科學技術學的數字難民研究相繼興起:前者因逐漸暴露煽動道德恐慌情緒的意圖而被國際學界拋棄,但在中國不減其熱度;后者在晚近躍居國際學術熱點,被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等人道主義組織應用于救災現場的人道傳播,但在中國缺乏共鳴。受未來學的束縛,中國數字難民研究窄化了對數字難民的界定,秉持半批判性思維審...
征收、運輸與分配——紅四軍糧食給養問題研究(1927—1930)————作者:馬學軍;
摘要: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給養關系到紅軍日常的軍需民食和革命根據地的生死存亡。毛澤東和朱德帶領的紅四軍從上井岡山到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再到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一直面臨著糧食給養的困難。紅四軍通過廢除軍餉,實行官兵平等,打土豪籌糧籌款,開展土地革命,重視普通民伕,建立集中化的給養統籌機構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食的征收、運輸和分配困難,也重塑了官兵民伕的關系。然而,紅四軍仍存在...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中國經驗——基于國家部委典型案例的實踐解構與理論闡釋————作者:逯浩;李海濤;溫鐵軍;
摘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也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的重要研究對象。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分批遴選并發布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實踐案例。這些案例集中體現了該領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其理論價值尚未被充分發掘,亟須深化學術表達。典型案例涵蓋生態空間資源、生態公共品、生態消費品三個層次的價值...
《社會》2025年第1期目錄
摘要:<正>~
《開放時代》2025年第1期目次
摘要:<正>~
公示
摘要:<正>根據《關于開展2024年第七版新聞記者證統一換發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單位開放時代雜志社已對申領記者證人員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現將我單位已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2025年3月10日——3月25日
《文化縱橫》2025年2月號目錄
摘要:<正>~
“刑起于兵”的百年迷思:一段學術史的回顧與反思————作者:賴駿楠;
摘要:作為法律史學通說之一的“刑起于兵”說,認為中國古代法起源于上古血緣團體間的戰爭。該學說與古代“兵刑合一”觀有本質區別。“刑起于兵”說誕生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種族思想盛行的近代語境,并以中國民族西來說及其附帶的上古種族戰爭畫面為前提。當代“刑起于兵”說基本延續了近代“刑起于兵”說的內核,但淡化了種族戰爭這一敘述背景。“刑起于兵”說存在理論前提有偽科學性質,核心史料運用不當,對古代文獻和學術重視不足,比...
“換藥”:華北解放區中共軍隊戰傷救治中的技術與人文————作者:慕君毅;
摘要:戰傷救治是高度依賴外科技術的醫療行為,其中“換藥”扮演著關鍵角色。土地革命時期與全面抗戰時期,中共軍隊主要采用“多換為好”的技術理念救治傷員。盡管頻繁換藥給傷員帶來較大痛苦,但救治期間醫務人員的關心、陪伴使得醫患關系頗為和諧。解放戰爭時期,戰爭形態的轉變使戰傷救治亟需技術變革以提高救治效率。中共衛生部門在充分吸收蘇聯等國戰傷外科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創傷新療法”,主張換藥頻率“少換為好”。出乎中共意...
口述史研究的兩個理論視角:記憶與敘事——兼評口述史的專業化與非專業化之間的張力————作者:劉亞秋;
摘要:在口述史方法被跨學科、跨領域廣泛使用時,其專業化問題成為該學科能否得到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口述史的專業化不僅涉及如何做口述史等實踐問題,還涉及如何從更深層次看待口述史料的理論和方法論等問題,后者決定了口述史料的質量。而以記憶和敘事為理論視角,有助于對后一個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從記憶理論的集體記憶范式和文化記憶范式的張力中,可以看到口述記憶與文字記憶的重要差異,這為反思口述史料的局限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
國家、階級與世界革命——從20世紀20年代關于國家主義的爭論談起————作者:劉琪;
摘要:在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之路上,國家性質及其定位始終是每個國家需要處理的核心問題。本文將對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中國思想界的國家主義之爭進行梳理,由此明確我們如何踏上區別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國家建設之路。本文首先介紹國家主義者的相關論述,接下來著重討論新興的共產黨人對國家主義者的批駁,進而結合孫中山及無政府主義者的觀點,討論這場爭論的核心命題所在。本文指出,國家主義思潮在中國的產生有其必然性,而共產黨人意...
從“歐戰”到“世界大戰”:一戰在華反應的思想軌跡與影響————作者:余露;
摘要:今日習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最初通稱為“歐戰”,轉換到“世界大戰”的根源不在于戰爭的規模,而在于中國與大戰的關系。戰爭初起,國人已意識到其為“世界級”但仍以“歐戰”名之,基本還是旁觀心態。“世界大戰”之稱開始于日本參戰之時,成型于中國對德國斷交之后,反映中國參與和影響大戰、與世界同步的積極態勢。大戰尾聲至戰后,“世界大戰”作為名分日顯重要,體現中國作為“世界”一分子,直接面向“世界”,積極尋求...
非憲政民主國家的可信承諾:問題與爭論————作者:謝振達;
摘要:新制度經濟學嘗試從信譽的角度理解制度,并認為憲政秩序有助于國家作出廣泛的可信承諾,以實現秩序鞏固和經濟發展。但是,這些文獻大多認為只有自由民主、多黨競選才是正當和有效的體制,并將其稱為自由民主或憲政民主秩序。來自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則認為,在非憲政民主秩序下,國家也具備能夠緩解可信承諾問題的制度主義路徑。上述問題與爭論構成本文的主要理論困惑。文章從權力分享和產權保護出發討論非憲政民主國家的可信承諾何以...
政黨如何塑造社會認同?——圍繞列寧灌輸理論的討論————作者:徐書鳴;
摘要:現代社會存在各種類型的政治社會組織,與它們相比,政黨有什么不同的特征?本文認為,現代政黨(主要是大眾政黨)的特質是其承擔塑造社會共同體身份認同的任務;通過對列寧灌輸理論的思想史分析,本文提出現代政黨之所以能夠承擔起這一任務,是因為早期的社會革命家試圖通過政黨去塑造民眾的階級意識,并進行相應的理論構建和革命實踐,從而為社會革命的發生創造可能性條件。列寧灌輸理論的出發點是構想如何在落后于西歐的俄國發動...
中國村民自治的返本開新————作者:陳明;
摘要:正確認識和落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動村民自治的現代轉型,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理論上看,只有在大部分公共事務能夠依靠市場或政府調節,地方性公共領域顯著縮小之后,小共同體內部的民主自治才是可欲的。傳統社會的地方自治和改革開放后的村民自治,都是國家藉由地方性中介降低鄉村治理成本的一種操作方式,而非成熟規范的自治形態。新時代以來,鄉村現代化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空前提升,由此帶來農民形態、社會關系和...
四沙妹————作者:楊小彥;
摘要:<正>~
以風土記反思民族志————作者:張帆;
摘要:繼權力批判和表征危機之后,近年來人類學對民族志展開了新一輪反思,指出民族志是在由萬物構成的不同世界中穿梭、轉譯和對話的過程,從而消解啟蒙認識論之下人與非人、文化與自然等的分裂,進而拓展“社會”概念的內涵。本文回到中國的風土記傳統以推進這一反思,通過對風土記文本的分析,展現了一種將“風”(人、事)和“土”(地、物)納入民族志對象并落實于將養生息的生命-技術-象征結構的路徑。本文認為,風土觀構成對現代...
《開放時代》2024年第6期目次
摘要:<正>~
師生辯證法:文明史視野下的群眾路線————作者:白鋼;
摘要:本文試圖以“師生辯證法”這一范疇,對群眾路線進行更具哲學與文明史意味的闡發。師生辯證法,即黨與人民互為師生,通過互為師生學習共進的辯證過程。這一概念在哲學史上的“前輩”,是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本文以“顛倒的主奴辯證法”概括蘇俄社會主義實踐之成就與局限,以師生辯證法概括毛澤東思想對以黨建理論為核心的列寧主義最重要的繼承和超越,以中西傳統中的師生之義,勾勒師生辯證法之文明論源流,進而探索其與構建人...
開放時代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辣雞期刊,投的時候用了郵箱追蹤,根本就沒有看
2024-06-19 15:13感覺審稿流程還不是很規范,還用的是郵箱投稿,會有一封回復郵件,說審稿周期是兩個月,逾期未收到通知可以自行處理。然后就什么都沒了,兩個月到了也沒有消息,我我就轉投他刊了
2024-03-19 10:55郵箱投稿。投出去石沉大海,連個拒信也沒有。 多數是約稿和熟人的稿子,散投很難。 不建議新手投這個,如果你的導師是主編朋友圈的,可以大膽投。立場相對左翼一些,也比較關注農村問題。
2024-01-28 20:079月19郵箱投稿,收到自動回復郵件。此后,一直沒有任何消息,中間10月19的時候打電話過去詢問審稿進度,接電話的老師態度挺好,告知不滿兩個月,沒法查詢進度。 我追問,一般錄用的話,多久會接到編輯部的反饋。 老師回答說,一般一個半月左右外審意見會回來,但一般送外審的時候就會給作者發郵件告知。 如此推論,若是在一個月內沒有收到編輯部送外審的通知,就基本沒戲了。
2023-11-28 22:25個人感受是,開放時代并不注重作者身份(從刊物本身對文章中作者信息的編排似乎可見一斑),接受博士生一作。建議有合適稿件可以嘗試,尤其是社會學,跨文化比較,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文章。親身經歷,審稿流程嚴格而規范。郵箱投稿。 刊物的編輯文字能力極強,傾向于盡可能保留作者原意,但能借助簡單的標點符號和一兩個文字,讓文章真正流暢。無版面費審稿費。有稿酬。
2021-03-18 21:54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類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