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13:05:40
地球科學最新期刊目錄
匯聚板塊邊緣從大洋俯沖經大陸碰撞到碰撞后再造過程中的碳循環————作者:蘇懿;李姝寧;陳仁旭;鄭永飛;
摘要:深部碳循環影響著地表CO2含量,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地球宜居性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匯聚板塊邊緣,地表碳通過板塊俯沖過程中的變質脫水/部分熔融、殼幔相互作用和巖漿作用等一系列過程實現深部碳循環。本文系統介紹了地幔和地殼碳儲庫情況、俯沖板片的脫碳機制、殼幔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固碳作用以及匯聚板塊邊緣巖漿作用對深部碳循環和碳釋放的影響,系統總結了匯聚板塊邊緣從大洋俯沖經大陸碰撞到碰撞后再...
基于地質結構探測的多滑面邊坡系統可靠度分析————作者:梁姚穎;彭銘;劉鎏;石振明;王登一;沈健;
摘要:地質結構識別與強度參數不確定性量化是巖質邊坡穩定性評估的核心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地質結構探測的多滑面邊坡系統可靠度分析方法。該方法首先結合多道勒夫波分析(MALW)與初至旅行時層析成像(FATT),實現軟弱層與斷層探測效果的互補。隨后,通過彈性波速折減軟弱層強度參數,統計獲取其概率分布。最后,考慮參數不確定性,計算邊坡地表位移及單一滑面與系統失效概率。該方法在兩個邊坡案例的測試中表明:多...
福建省地熱成藏模式II:流體循環模式與地熱驅動力————作者:孫厚云;馬峰;王貴玲;朱喜;張薇;陳禮明;
摘要:福建省地處華南陸緣高熱流地熱異常區,地熱流體循環演化與成藏機制研究對區域地熱資源科學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在系統梳理區域地熱地質條件基礎上,本文通過地熱流體的水化學和同位素分析,探討了省域內不同類型地熱系統的流體循環演化機制與地熱驅動力差異,建立了分區地熱成藏概念模型。結果表明,福建省水熱型地熱成因可分為閩西北隆起山地斷裂深循環對流型,閩西南斷陷盆地對流傳導復合型,閩東—閩西南斷坳帶斷裂深循環對流型三...
馬達加斯加海臺地質屬性及其構造-巖漿演化過程————作者:許延成;唐勇;郭楚楓;董崇志;王征;吳招才;任建業;
摘要:馬達加斯加海臺(MADP)作為岡瓦納大陸分離裂解的產物,具有獨特的地形、地球物理特征。通過對穿過MADP區域深反射地震剖面A-A'的解釋和分析,結合重、磁異常數據,深入研究了MADP的地質屬性、地殼結構和沉積地層格架,闡明了馬達加斯加南部陸緣巖石圈伸展破裂的構造演化過程。通過重、震資料分析,將MADP分為北部薄化陸殼、洋陸轉換帶(OCT)和南部增厚的洋殼。馬達加斯加南部陸緣在133Ma經歷了裂谷作...
融合多尺度特征與注意力機制的地震地表裂縫智能識別與特征分析——以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為例————作者:竇杰;唐輝明;董傲男;黎昊;邢珂;強巴南加;向新建;張樂樂;韓夢嘉;
摘要:地震引發的地表裂縫對于揭示斷層活動、解析地震構造特征以及震后災害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合現場采集的高精度無人機(UAV)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對2025年西藏定日Ms6.8級地震的地表裂縫特征進行了自動識別與分析,揭示了裂縫的走向規律,并與InSAR變形數據進行了對比驗證。基于現場無人機(UAV)獲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構建ResPSP-CBAM模型進行智能識別,成功提取了震后區域的地表裂縫分布。該...
西藏定日6.8級地震破裂特征及序列強余震預測————作者:趙小艷;賀素歌;孔令嵩;張天宇;彭關靈;王光明;蘇有錦;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級地震序列余震空間分布廣且復雜、最大余震震級偏小,且區域可類比歷史震例資料缺失,給強余震預測帶來挑戰。本文利用西藏區域地震臺網震相報告,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定日6.8級地震序列進行了重新定位。結果顯示,序列余震區長軸呈NS走向展布,長度約80km,實際破裂長度大于經驗估算破裂長度,且序列分段特征明顯,南北端密集,中間稀疏。定日序列ML4.5以上...
福建省地熱成藏模式I:流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形成機制————作者:孫厚云;馬峰;王貴玲;朱喜;張薇;陳禮明;
摘要:福建省地處華南陸緣高熱流地熱異常區,揭示區域地熱成藏機制對指導地熱科學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福建省地熱地質分區,本文結合全省208件地熱樣品水化學特征與自組織神經映射與K-means耦合聚類機器學習方法,剖析了地熱流體的水化學形成變化與水巖作用機制,探討了地熱系統的熱源類型。結果表明,福建省內陸由隆起山地補給區至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部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由HCO3-Ca和HCO...
白云巖Mg同位素特征及其在島嶼-盆地研究中的進展————作者:許紅;閆琢玉;付和平;王修齊;蘇大鵬;
摘要:白云巖發現233年至今,仍然還是基礎研究前沿。Mg同位素作為白云巖形成的關鍵同位素,已在白云巖問題研究中異軍突起,發展成新的熱點。本文簡介了地質儲庫中鎂和Mg同位素特征,分餾、鎂循環和生物成因Mg同位素特征研究的進展。采集西沙群島新近紀成礁以來白云巖巖心開展Mg同位素測試,探討白云巖Mg同位素與流體方向、地層層序的特征,以中國西部沉積盆地油氣勘探深層-超深層白云巖Mg同位素儲層研究為例,簡介了針對...
瓊東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晚三疊世花崗巖潛山形成和演化————作者:楊海長;唐華風;紀沫;田志文;高有峰;
摘要:為了進一步研究松南低凸起花崗巖潛山演化過程,本文對Y8-A井基底二長花崗巖進行年代學、主微量、Sr-Nd-Pb-Hf同位素、磷灰石裂變徑跡和鋯石(U-Th)/He分析。LA-ICP-MS鋯石U-Pb定年結果為235.6±4.8 Ma,基性巖脈40Ar/39Ar坪年齡為141.57±0.63 Ma。花崗巖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為高鉀鈣堿性、過鋁質S型花崗巖。...
基于機器學習的隱式三維地質建模:以牟乳成礦帶臘子溝金礦為例————作者:王統榮;紀旭波;王江波;劉洋;邵玉寶;王勇軍;黃鑫;高濤;姜鵬;單江濤;譚俊;趙志新;
摘要:為解決如何利用有限的勘探數據進行隱式三維地質模型的問題。本文以臘子溝金礦為例,基于原始刻槽取樣數據利用距離加權方法生成虛擬刻槽,使用原始刻槽數據訓練并評價K最近鄰、隨機森林、梯度提升機三種機器學習模型,選擇其中預測性能最佳的隨機森林模型對虛擬刻槽的巖性進行判別預測。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實現了對刻槽數據的虛擬加密,為隱式三維建模提供大量的樣本數據。在此基礎上,利用原始刻槽和虛擬刻槽數據在隱式建模軟件中構...
藏南裂谷系正斷層帶孕震潛力和地震危險性討論————作者:胡貴明;徐岳仁;劉晗;袁瑞敏;陸玲玉;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自西向東分布有多組近南北向的藏南裂谷系,作為塊體內部重要的構造伸展區,發育了一系列的正斷層和正斷層型強震。自晚第四紀以來,該區域構造活動強烈,地震頻繁且誘發的災害大,例如2025年1月7日定日Mw7.1地震便呈現出“小震大災”的特征。為了評估裂谷系內正斷層的孕震能力以及了解這些正斷層的致災程度,本文依據斷層的幾何特征劃分了92條正斷層斷裂帶,并統計了每條斷層的跡線長度。基于地震導致斷層...
基于土拱效應的多層滑帶滑坡抗滑樁加固效果研究————作者:李亞博;胡新麗;徐楚;張海燕;劉欣宇;
摘要:大型滑坡受工程地質條件影響,通常具有多滑帶結構特征。而抗滑樁加固研究中較少考慮土拱效應對多滑帶滑坡的影響。因此,開展了推力荷載作用下多層滑帶滑坡-抗滑樁體系的數值模擬,探討了不同樁間距和樁嵌固深度對多層滑帶抗滑樁土拱效應的影響,并評估了不同抗滑樁設計參數下樁的加固效果。研究結果表明:(1)在多層滑帶滑坡運動過程中,樁周應力沿深度方向呈現雙向多級土拱分布,表現為“樁后土拱—樁前土拱—樁后土拱”現象。...
喜馬拉雅造山帶東段拉隆淡色花崗巖的成因及其與藏南拆離系的關系————作者:吳健;田世洪;李光明;付建剛;郭偉康;許偉;李浩通;李文強;向開義;黃昌祺;劉文斌;
摘要:作為碰撞造山帶的產物,淡色花崗巖不僅與稀有金屬成礦密切相關,還對造山過程及高原隆升機制有著重要指示意義。關于淡色花崗巖的成因,目前尚存很大爭議。早期研究認為淡色花崗巖是原地變沉積巖經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產物,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淡色花崗巖可能是一種高分異花崗巖,是巖漿高度結晶分異的產物。為探究淡色花崗巖的成因,本文對喜馬拉雅造山帶東段的拉隆淡色花崗巖及它們的圍巖(板巖與大理巖)進行了獨居石U...
東昆侖邁龍金礦區花崗質巖漿巖鋯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作者:于小亮;李華;魏小林;張暉青;李杰;谷超;童海奎;陳華勇;肖兵;汪浩;張斌順;
摘要:為了揭示東昆侖造山帶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的構造演化過程及其與金礦成礦的成因聯系,本文對邁龍金礦區的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開展了巖相學、地球化學和LA-ICP-MS鋯石U-Pb年代學研究。結果表明,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的結晶年齡分別為421±11Ma(晚志留世)和228±4Ma(晚三疊世),具有準鋁質、高鉀鈣堿性系列特征,富集輕稀土(LREE),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Rb,K)和地球化學性質...
江蘇濱海地下水有機質季節變化特征及對氮遷移轉化影響————作者:劉晨;龔緒龍;梁瑩;劉源;姜雪;馬凱歌;馬瑞;
摘要:溶解性有機質(DOM)在濱海濕地碳循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濱海地區水文過程的季節變化會影響DOM的組成,從而控制氮的遷移和轉化途徑。(方法)本研究選取江蘇省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作為研究區,基于地下水、河水以及海水的水化學數據,結合三維熒光光譜和紫外可見光譜,研究了DOM的季節特征及其對氮轉化的影響。(結果)結果表明:濱海地區地下水DOM包括三種組分:陸源類富里酸(C1)、陸源類腐殖酸(C2)和微生物...
攀西裂谷南段水口菁堿性雜巖體磷灰石U-Pb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征————作者:趙鵬鵬;應元燦;余海軍;李文昌;蔣少涌;
摘要:水口菁堿性雜巖體是攀西裂谷南段出露面積最大的基性-超基性環狀雜巖體. 前人研究認為該雜巖體與晚二疊紀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活動緊密相關,但一直缺乏精確的年代學限定,制約了對攀西裂谷南段堿性雜巖體的成因演化及構造動力學背景的認識. 本文在詳細的巖相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基礎上,利用LA-(MC)-ICP-MS分析技術對主要副礦物磷灰石開展了U-Pb定年、微量元素組成及Sr同位素分析,從而探討其成因演化和對應...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 6.8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及余震分布特征————作者:戴宗輝;高錦瑞;王鵬;安艷茹;許亮;李冬梅;李翠芹;徐長朋;土登次仁;
摘要:為了解西藏定日MS 6.8地震的破裂機制,本文利用遠震波形反演了主震的破裂過程并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地震序列進行了精定位。研究結果顯示,主震破裂過程持續約22 s,破裂面沿發震斷層向北單側擴展,破裂長度約60 km,在主震以北約30 km附近,最大滑移量2.4 m并在地表形成同震破裂帶,與野外地質調查結果相吻合。余震序列呈南北分帶特征,可大致劃分為三個余震叢集區,其中,南部和中...
張扭型菱形地塹構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為例————作者:劉培;彭光榮;李洪博;杜曉東;羅明;宋朋霖;
摘要:拉分盆地又稱菱形盆地,一般在強走滑構造環境中發育,但惠州凹陷在喜山早期張扭背景下發育了珠江口盆地獨具特色的菱形地塹。本文基于三維地震、鉆井等資料,并結合區域構造背景,對惠州凹陷這一類張扭背景下發育的菱形地塹的構造特征、成因機制及其控藏作用進行研究。惠州凹陷發育NE-SW走向拉張型、近E-W走向扭-張型及NW-SE走向張-扭型3類主干斷裂,3類主干斷裂在文昌組沉積期差異活化,聯合控制惠西地區張扭型菱...
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火山活動及其環境效應和生物響應————作者:吳玉樣;宋海軍;楚道亮;宋虎躍;田力;
摘要:當今人類面臨著大規模人為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變暖,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危機.地質歷史時期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火山活動所導致的極熱事件,并伴隨著生物大滅絕,這為當前全球變暖問題提供了歷史借鑒.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以來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這一事件被廣泛認為與大規模火山活動及其引發的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本文重點圍繞近年來有關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火山活動的研究進...
晚三疊世諾利期極端溫室期地質事件————作者:江海水;陳龑;
摘要:晚三疊世諾利期存在一個極端溫室期,從中諾利期延續到晚諾利期早期,低緯度地區海水表層最高溫度曾高達35°C,極高溫期發生在牙形石Mockina bidentata帶下部所代表的時限.諾利期極端溫室期海洋和陸地上伴隨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干濕氣候的變化在不同地區表現并不完全一致.該時期發生了全球板塊運動、火成巖省活動、火流星、地球化學指標顯著變化等眾多事件.這些事件的全球意義、潛在的因果關系以及在東特...
地球科學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投稿過程不是特別順利。暑假前5月開始投稿,但是一直處于under review的狀態,可能一直都沒找到合適的審稿人。后來想詢問下稿件狀態,但是找不到能聯系的方式。直到9月狀態變為了期刊編委審稿,但是狀態更新的日期還是停留在5月。希望能一切順利!期刊文章質量還是不錯的,有一定認可度。但是審稿的流程有點揪心,狀態更新不夠及時。
2023-09-18 14:33投稿后很快進入了編輯審稿,一個月內就收到了拒稿郵件,說我不符合該刊物的發表要求,這速度還是挺快的,說明我的水平還是不夠吧,繼續努力努力投下一篇吧!
2023-08-27 14:06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