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6 09:05:04
冰川凍土最新期刊目錄
凍融循環作用下含冰碎屑堆積體水熱變化研究————作者:渠孟飛;余歡;肖飛知;胡啟軍;王玨;邱恩喜;
摘要:冰-巖碎屑堆積體在凍融循環作用下的水熱變化是高寒地區地質災害預警與防治重點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在冰箱內開展不同凍融循環作用次數、不同體積含冰量(12%、16%、20%)的冰-巖碎屑堆積體模型試驗,對其水熱變化相互作用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堆積體不同位置對環境溫度的響應快慢程度依次為坡腳>坡面>坡頂;(2)體積含冰量越高,堆積體對溫度變化的響應越遲緩,相比12%體積含冰量,20%體積含...
新疆滑雪旅游游客細分與畫像研究————作者:郭新瑜;楊建平;王彥霞;丁峰;初昱男;
摘要:北京冬奧會后,滑雪旅游業成為新疆經濟騰飛的重要引擎。后疫情時代,游客追求個性化體驗,需求從大眾化轉向小眾化,對新疆滑雪旅游市場的多元化、細分化及創意化帶來挑戰。論文基于新疆地區5個典型滑雪場實地調查獲取的533份游客調查問卷,運用K-Prototypes聚類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結合市場細分與客戶細分理論體系,將新疆滑雪旅游游客分為雪場新手、雪場新秀、雪場先鋒和雪場精英四類,并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完成...
高寒高海拔山區冰磧堤潰決防控體系研究————作者:劉洋;趙雪帆;常鳴;余斌;
摘要:高寒山區冰磧湖潰決洪水災害鏈影響范圍大、規模大、流量大,在災害鏈下游(冰磧湖以下流域)開展防治工程困難且不經濟。在災害鏈的最上游源頭,冰崩位置往往位于海拔5 000 m及以上區域,不僅難以到達,即使到達了也難以開展防治工程施工。為解決高寒山區冰磧湖潰決防控問題,通過野外調查及分析統計提出了在冰磧堤溢流口開展防治的理念,研發鎧甲層“剛柔并濟片狀一體”防護體系,構建通用和標準化的冰磧堤溢流口鎧甲層防護...
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的化學風化速率及碳循環特征————作者:鄭曉輝;辛惠娟;史曉宜;王世金;王珂;崔曉慶;孔彥龍;蒲燾;
摘要:化學風化可消耗CO2,在地質時間尺度上調控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加劇,冰川流域的化學風化速率可能發生改變,其對碳循環的影響尚不明確。本文選擇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流域作為研究區,開展為期兩年(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河水水文指標監測和逐日采樣,采集731個河水樣品,探討明永冰川流域河水的水化學特征,量化流域內巖石化學風化速...
積石山MS 6.2級地震同震泥流動力學過程模擬研究————作者:葉豪;王乃昂;趙力強;李小強;程弘毅;
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MS 6.2級地震,同時在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祁家溝暴發了泥流地質災害,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經過野外調查,高精度的遙感圖像解讀和室內實驗等多種方法,對中川鄉地區泥流災害鏈的形成原因、動力學機理和運動學特征進行分析和數值模擬。根據現場調查和室內實驗確定的參數,利用FLO-2D模型模擬了祁家溝泥流發生、運動和堆積過程...
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凍融循環性能劣化及蠕變特性研究————作者:姚韋靖;韓金秀;龐建勇;蔡海兵;彭泉森;
摘要: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具有優良的保溫和抗凍性能,為探索其作為自保溫材料凍融損傷后長期力學性能劣化特征。討論經0至60次凍融循環損傷后,進行表觀現象、單軸壓縮、劈裂抗拉、分級壓縮蠕變試驗及SEM電鏡掃描分析。結果表明:隨凍融循環次數增加,混凝土表面剝蝕和坑蝕現象加重、表面孔隙率增加、孔隙逐漸變大。經歷0、20、40、60次凍融循環后,玻化微珠保溫混凝土表面總孔隙率分別為8.32%、12.83%、14.2...
氣候暖濕化背景下疏勒河上游高寒景觀要素的時空動態變化及歸因————作者:楊冰峰;王雪平;周兆葉;崔峻豪;王牛;邊雁君;秦甲;
摘要:冰川、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典型高寒景觀要素構成特殊西北內陸河高寒山區景觀系統,其時空變化及分布特征直接影響內陸河上游流域的產匯流過程和水量平衡關系。為厘清內陸河高寒山區的景觀分布特征,選取中國三大內陸河之一的疏勒河的上游為研究區域,細分高寒景觀類型,并應用景觀動態度、轉移矩陣、景觀格局指數及PLUS模型等,分析了研究區高寒景觀類型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高寒草原和寒漠是疏勒河上游...
冰凍圈服務權衡與協同的理論框架與技術路徑探究————作者:林浩曦;黃金川;榮玥芳;陳云謙;
摘要:聚焦于致利效應的冰凍圈服務是聯系功能供給與人類需求的重要橋梁,正確認識冰凍圈服務的相互關系,是增進人類福祉與促進決策科學化的重要前提。本文著眼于冰凍圈服務演化過程中此消彼長、相互增益等關系,基于人地系統耦合框架下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的關聯研究并針對冰凍圈要素、功能與服務等特點進行針對性調整,嘗試構建冰凍圈服務權衡與協同的理論框架與技術路徑,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其時空異質性、動態演進性與尺度依賴性。首...
大興安嶺北部多年凍土區主要交通基礎工程凍融災害考察研究進展(Ⅰ):融沉災害————作者:王文輝;車富強;金會軍;李善珍;唐建軍;李向龍;翟金榜;張澤;黃帥;薛廣垠;陳思宇;王永平;肖子旺;金曉穎;楊雪;周剛義;陳敦;李國玉;李安原;
摘要:作為東北多年凍土典型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下,大興安嶺山區多年凍土廣泛快速退化,并導致了凍融災害的頻發。為系統地掌握該區工程凍融災害分布及凍土退化情況,我們采用ERT、淺層測溫(0~2 m)和無人機航測等方法于2023年8—9月開展了大興安嶺多年凍土區凍融災害調查。結果表明,瀝青路面下融沉長度和融沉量最大且以路基融沉(包含路基傾斜和波浪路面)為主;混凝土路面以長大深縱裂為主,而林區鐵路...
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冰情時空變化特征及驅動因素研究————作者:王秀杰;宋新丹;喬鴻飛;田福昌;苑希民;
摘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冰期輸水能力受限,已成為影響工程安全運行與其社會效益發揮的重大挑戰。為提升冬季輸水能力,亟需深入探究中線干渠冰情的演變規律及其驅動因素。研究基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的北拒馬、漕河及滹沱河等典型斷面2014—2022年冬季實測冰情、水溫、水力及氣象等資料,分析了冰情時空分布特征和不同影響因子對各類冰情分布的統計規律。通過灰色關聯分析(GRA)和極端梯度提升(XGBoost)兩種方法,...
寒區隧道相變微膠囊改性水泥注漿材料性能試驗研究————作者:許可;李宗意;韓風雷;羅懷瑞;伏鑫濤;任濤;
摘要:相變微膠囊(MPCM)具有出色的溫度調節能力,將其集成到注漿材料中加固圍巖地層,可有效緩解隧道凍害。為了獲得具有優異工作性能和力學性能的相變微膠囊水泥注漿材料,采用正交試驗研究了水膠比、MPCM摻量、硅灰摻量和速凝劑摻量對復合水泥基注漿材料的影響,并基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配合比優化。結果表明:(1)水膠比由0.6增至0.9,漿體流動度提高87.25%;硅灰摻量為15%時可使析水率降低91.07%...
凍土-鋼界面三軸剪切試驗及接觸損傷力學模型研究————作者:董旭光;呂江飛;李宏波;王振波;
摘要:凍土-結構物界面力學行為是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界面的力學性能受應力狀態的影響。為了探究三維應力對界面力學特性的影響,開展-5℃下不同圍壓、粗糙度和含水率的凍土-鋼三軸剪切試驗,分析凍土-鋼界面力學特性和抗剪強度參數指標;設計不同因素的正交試驗,對各因素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含水率和粗糙度對界面抗剪強度的影響均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圍壓與界面抗剪強度呈正相關;含水率低于最優含水率時,應力-應變曲線為...
拉薩河下游城區段水域細菌多樣性變化特征————作者:汪昱言;劉怡萱;李星冉;董石;張繼峰;拉瓊;曹鵬熙;
摘要:拉薩河是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維護拉薩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對拉薩市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拉薩河下游城區段進行水體微生物樣品采集及環境因子測定,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拉薩河下游城區段水體細菌群落多樣性、結構特征及群落組裝過程進行分析,結合水體理化性質探究環境因子對拉薩河水體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拉薩河下游120 km水域的12個樣點水體進行細菌擴增子測序...
基于機器學習的凍結黏土力學參數預測與敏感性分析————作者:王偉軍;王大雁;
摘要:為研究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方法在凍土力學參數預測中的性能及其應用,本文采用4種ML算法(DT、MLP、SVM以及GP),基于116組凍結黏土定向剪切試驗數據,以中主應力系數b、主應力軸方向角α、平均主應力p和溫度T為輸入,以凍結黏土的力學參數(應力應變曲線(Stress-Strain Curve,SSC)模式和破壞強度qd)為輸出,建立預測模型。...
變化環境下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環特征及其對區域碳循環的影響————作者:丁佳麗;王根緒;吳碧瓊;李宇灝;王瑩;王浩宇;宋春林;
摘要:河流是陸地-海洋之間碳輸送的通道和水生生態系統代謝的重要反應器,對陸海水生連續體中碳的遷移轉化和流域生態系統碳收支起到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高海拔寒區,作為亞洲水塔哺育了多條大江大河,對區域碳循環有重要作用。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近年來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環過程受到廣泛關注。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河流碳循環過程,系統總結近十余年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多條源區河流碳循環相關進展發...
21世紀祁連山季風與西風區典型冰川變化模擬與預估————作者:李朝綱;段克勤;石培宏;王瓊;陳逸青;姜佳佳;
摘要:祁連山山地冰川的變化不僅是氣候變化的直接反映,也對淡水資源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處于退縮失穩狀態,為深入理解21世紀祁連山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方式及變化幅度,選取受西風帶影響強烈的七一冰川與受季風影響較大的冷龍嶺2號冰川為例,通過分析遙感影像以及數值模擬,發現兩條冰川在1990—2022年面積分別減小10.28%和19.04%。為探討兩條冰川未來的變化,利用CMIP6模式數據驅動考慮冰川流...
四季越野滑雪隧道雪道下側保溫措施研究————作者:朱錦爍;李明飛;張航;盛國華;
摘要:為了解決四季越野滑雪隧道的雪道下側負溫影響可能引起的凍害問題,將雪道下側結構改造為仰拱形式的新型保溫結構,以水膠比、發泡劑摻量、纖維摻量為主要因素,通過正交試驗制備了一種強度高、保溫隔熱性能好的泡沫混凝土保溫材料。通過土的相變潛熱得到了圍巖的凍結深度,將其作為熱流量計算的圍巖深度,求得未設保溫隔熱層凍結深度下隧道的熱流量,再根據圓筒傳熱理論計算未設保溫層圍巖襯砌間的接觸面溫度,運用MATLAB對仰...
基于GMS的高寒流域季節凍土區地下水與地表水交互過程研究——以祁連山葫蘆溝流域為例————作者:王凱賢;常啟昕;邵亞強;王康靜;
摘要:中低緯度高寒山區蘊藏著豐富的淡水資源,對于向中下游地區供水具有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季節凍土區松散沉積物是連通山區和河流的重要通道,其地下水與地表水交互過程顯著影響該區域水資源的可利用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為揭示高寒流域季節凍土區地下水與地表水交互機制,本文以祁連山葫蘆溝流域季節凍土區為研究對象,結合該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位監測數據,利用GMS軟件構建三維地下水流數值模型,對季節性融凍作用影響...
電場作用下鉛污染凍土的水分遷移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究————作者:崔健;張圣嶸;李冶平;金豆豆;趙芯雨;張冠龍;
摘要:電動修復是一種適用于低滲透性土壤的原位修復技術,其過程中污染物的遷移與水分遷移密切相關。盡管已有研究探討了電場作用下融土的水分遷移規律,但受重金屬污染凍土的水分遷移規律尚不明確。本文研究了鉛(Pb)污染凍土在電場作用下的水分遷移規律,討論了溫度、鉛離子(Pb2+)濃度和電勢梯度對水分遷移量和電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電場作用下,隨溫度、Pb2+濃度和電...
若爾蓋濕地區域徑流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作者:齊冬梅;李躍清;周長艷;陳超;任倩;劉佳;
摘要:若爾蓋濕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供給區和水源涵養地。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若爾蓋濕地水資源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并引起了廣泛關注,深入了解若爾蓋濕地水資源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可為若爾蓋濕地水資源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策略提供理論支撐。基于黃河上游若爾蓋水文站觀測的月平均流量資料、若爾蓋濕地及周邊地區氣象臺站逐日觀測資料以及ERA-Interim的月平均再分析資料,探究了黃河上游若爾蓋水文站實測徑流的變化特征及其...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